第一段:新世纪的开第761章 管理升级(2 / 2)
推心置腹的谈话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李阳承诺为转岗的老员工设立\"企业顾问委员会\",保留待遇的同时,让他们负责传授经验;同时推出\"管理导师制\",让年轻骨干与老员工结对成长。当老陈红着眼眶离开时,李阳知道,改革最艰难的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ERp系统上线当天,集团总部宛如战场。It部门全员待命,李阳亲自坐镇指挥中心。当第一个采购订单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生产计划时,监控大屏上的数据流突然变得流畅。但很快,新问题接踵而至:某车间主任不会操作终端设备,导致生产指令延误;市场部和研发部在需求管理模块中因为权限设置产生冲突。
面对这些问题,李阳果断启动\"百日特训\"计划。他带头参加管理软件培训,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的照片被发到企业内网,引发震动。随后,管理层分批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进修现代管理课程,在课堂上,李绍文惊讶地发现,父亲不仅能熟练操作智能管理沙盘,还提出了\"数据中台驱动决策\"的新颖观点。
改革的阵痛持续了半年。当季度报表显示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60%,决策周期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时,曾经反对最激烈的老周主动找到李阳:\"老李,我错了。这个系统就像给企业装了个超级大脑。\"他展示着财务分析模块,\"现在我能实时看到全球子公司的现金流,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管理升级带来的蝴蝶效应超出预期。海外事业部借助新系统实现了全球供应链的实时监控,成功拿下巴西的超级订单;创新孵化中心利用数据挖掘功能,精准定位到智能家居市场的空白点。在年终总结大会上,李阳站在全息舞台中央,身后是不断跳动的效率提升数据:\"这次改革,不是要否定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走得更远。\"他的目光扫过台下,老员工和年轻骨干并肩而坐,掌声如潮水般响起。
散会后,李阳独自来到企业历史展厅。玻璃展柜里,1987年创业时的计算器、1999年环保整改的文件、2007年的管理升级方案,静静地诉说着企业的成长。窗外,上海的夜景璀璨,智能管理系统的数据流在夜空中交织成网,如同企业的神经脉络,让这艘巨轮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知与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