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抢夺喀秋莎火箭炮(1 / 2)
古德里安深知,若想破解苏军神秘武器的谜团,必须多管齐下。他迅速组织人手,对大量苏军俘虏展开细致入微的审问,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同时,果断命令空军侦察机频繁出动,对苏军阵地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侦察。每一次侦察飞行,侦察机都如敏锐的鹰眼,试图捕捉苏军阵地的每一处异动。
经过对审问信息与侦察结果的反复梳理、深度分析,古德里安终于揭开了这一神秘武器的面纱——苏军推出的最新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这款火箭炮因其在发射时会发出特有的、凄厉的呼啸声,苏军形象地将其称作“斯大林的管风琴”。
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堪称惊人。它拥有多联装发射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向目标区域倾泻大量火箭弹。一次齐射,数十枚火箭弹便如流星般迅猛地砸向目标,覆盖面积之大超乎想象。那些被喀秋莎火箭炮锁定的区域,瞬间陷入一片火海,无论是坚固的防御工事、集结的部队,还是停放的装备,在它的强大威力下都不堪一击。
对于德明联军而言,喀秋莎火箭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战场上,它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以往德明联军凭借着装甲优势与战术配合,在进攻中占据主动。然而喀秋莎火箭炮的出现,让联军在推进时不得不时刻提防来自远方的恐怖火力打击。其超远的射程,使得联军的部队即使在看似安全的后方区域,也可能随时遭受攻击,士兵们时刻处于恐惧之中,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而且,喀秋莎火箭炮机动性强,能够迅速转移阵地。这意味着德明联军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与防范。一旦遭受攻击,联军往往来不及做出反应,便已遭受惨重损失。如之前克莱斯特元帅麾下的第44步兵师以及东欧方面军的一个团的遭遇,只是喀秋莎火箭炮威力的冰山一角。若不能尽快找到应对之策,随着苏军对这款武器的进一步运用,德明联军在后续的战斗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甚至可能因这一武器而改变整个莫斯科战役的走向。
古德里安在探明苏军秘密武器为喀秋莎火箭炮后,深知其威胁巨大,立刻与德明联军的将领们紧急商讨应对之策。经过一番激烈的头脑风暴,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德明联军决定启用大明王朝提供的反步兵雷达系统。这种雷达具有高灵敏度和精准的探测能力,能够有效捕捉到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产生的细微震动与信号特征。一旦雷达监测到异常信号,便会迅速将信息传递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专业人员会根据信号的来源方向、强度等参数,精准定位喀秋莎火箭炮的大致位置。
同时,德军的无线电侦测部队也加大了对苏军通讯频段的监听力度。他们试图通过截获苏军关于喀秋莎火箭炮部署、发射指令等相关通讯信息,提前掌握其行动意图。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立即通知己方炮兵和空军部队做好应对准备。
一旦通过反步兵雷达或通讯监听确定了喀秋莎火箭炮的位置,德明联军迅速组织己方炮兵进行反击。德军的火炮部队装备精良,射程远、精度高。他们根据定位信息,迅速调整火炮参数,对喀秋莎火箭炮阵地进行覆盖式炮击。在炮兵开火的同时,空军也紧急出动。德明联军的轰炸机携带重磅炸弹,以迅猛之势扑向目标。这些轰炸机在抵达目标区域后,对喀秋莎火箭炮阵地进行精准轰炸,力求在其再次发射前将其摧毁。
为了提高打击效果,德明联军还加强了炮兵与空军之间的协同配合。在行动前,双方会进行详细的战术规划,明确各自的任务与攻击顺序。炮兵先进行一轮火力压制,打乱苏军的防御部署,为空军的轰炸创造有利条件。空军则利用炮兵制造的混乱,对喀秋莎火箭炮阵地进行更为精确的打击,彻底摧毁这一威胁。
德明联军对部队的战术进行了调整。他们将原本集中的兵力适当分散,避免因过于集中而成为喀秋莎火箭炮的绝佳目标。部队在推进过程中,采用更加灵活的战术,以小股部队为单位,交替掩护前进。这样一来,即使某一小股部队遭遇喀秋莎火箭炮的袭击,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联军加强了部队的伪装与隐蔽措施。士兵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材料,对阵地、装备进行精心伪装,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行军过程中,尽量选择隐蔽的路线,避免在开阔地带长时间暴露。此外,还设置了大量假目标,引诱苏军喀秋莎火箭炮浪费弹药,从而降低其对真实目标的威胁。
德明联军派遣了大量经过特殊训练的侦察与破坏小组,秘密渗透到苏军后方。这些小组的成员身手矫健、经验丰富,他们的任务是寻找并摧毁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阵地。在渗透过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苏军的巡逻队和防线,利用夜色和地形的掩护,悄然接近目标。一旦找到喀秋莎火箭炮阵地,便会使用炸药、燃烧弹等武器对其进行破坏,同时尽可能获取关于这款武器的更多情报信息,为联军的后续应对提供支持。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德明联军试图在与喀秋莎火箭炮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主动,降低其对自身的威胁,从而继续推进对莫斯科的攻势。
当然,苏军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喀秋莎火箭炮的配合下,不断对德明联军发动反攻,让战争变得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