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 >日常养生常识 > 第21章 秋日养生需牢记:两不急,三不要,四不宜!

第21章 秋日养生需牢记:两不急,三不要,四不宜!(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秋分刚过,清晨的公园里已经有了几分凉意。退休教师周老师像往常一样在晨练,他的动作舒缓而沉稳,与秋日的宁静相得益彰。这时,他看到老邻居王叔穿着单薄的汗衫在跑步,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王叔,这天儿转凉了,您怎么还穿这么少?"周老师关切地问,顺手递过一条毛巾。

"没事儿,我这一跑就热乎了!"王叔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再说,不是说要'秋冻'吗?"

周老师摇摇头:"'秋冻'可不是这么理解的......"

谁知第二天,王叔就因为突发心绞痛被送进了医院。主治医生检查后直摇头:"秋季温差大,血管容易收缩,老人家运动不能太急,要循序渐进啊!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因为秋季养生不当送医的患者了。"

周老师站在病床前,心疼地说:"早就提醒你要注意秋季养生,这下可好,吃苦头了吧?"

王叔虚弱地叹气道:"现在才知道,原来秋天养生还有这么多讲究......"

一、两不急: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1. 不急着"秋冻":添衣要循序渐进

"春捂秋冻"这句古训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市中医院张主任在查房时解释说:"最近我们接诊了不少因为错误'秋冻'导致生病的患者。'秋冻'不是让人挨冻,而是指不要天气稍凉就急着穿得太厚,要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

科学添衣法:

· 分层穿衣:早晚加件薄外套,中午热了可脱下。推荐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或真丝材质,既保暖又不闷热。建议选择开衫式外套,方便穿脱。

· 重点保护:腹部、脚部和背部要特别注意保暖。腹部受凉易导致腹泻,脚部受寒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背部则是阳气之海。老年人可在清晨出门时戴条薄围巾,保护大椎穴。

· 看天穿衣:气温低于15℃或温差超过8℃时,要及时添衣。建议下载天气APP,随时关注温度变化。

真实案例:45岁的赵先生坚持"秋冻"却感冒了,原来是早晚骑电动车时穿得太单薄。后来他改成在办公室放件外套,路上穿防风风衣,感冒再没犯过。"现在我明白了,'秋冻'是要让身体慢慢适应,而不是硬抗。"

专家建议:秋季穿衣要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方便随时调节。特别是老年人,要随身带件薄外套,随时应对温度变化。建议选择颜色较深的衣物,更容易吸收阳光热量。

2. 不急着"贴秋膘":进补要适可而止

过去物质匮乏,人们需要"贴秋膘"储存脂肪过冬。但现在人普遍营养过剩,盲目进补反而伤身。营养科李医生说:"每年秋天,我们都会接诊不少因为过度进补导致消化不良、血脂升高的患者。"

科学进补原则:

· 先调脾胃:秋季进补前,要先调理好脾胃功能。可以先用小米粥、山药等温和食材调理一周。

· 平补为主:选择山药、百合、银耳等平补食材,避免过于温补的羊肉、人参等。

· 循序渐进:从少量开始,观察身体反应。如无不适,再逐渐增加。

"我以前一到秋天就大鱼大肉地补,"王叔感慨地说,"结果血脂、血糖都上去了。现在才知道,进补也要讲究科学。"

推荐食谱:山药百合粥

新鲜山药100克,百合30克,大米50克,共同煮粥。此粥性味平和,适合秋季平补。山药健脾益肺,百合清心安神,特别适合秋季食用。

二、三不要:远离养生误区

1. 不要过度运动:顺应秋季收敛之气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运动要适度,不可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运动医学专家指出:"秋季运动过量,反而会损伤人体津液,导致阴虚火旺。"

秋季运动指南:

· 选择温和运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最为适宜。这些运动能够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消耗。

· 控制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伤阴。可以佩戴心率监测设备,将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以内。

· 选对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运动,避开清晨寒露。建议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进行锻炼。

真实案例:45岁的刘女士为了减肥,秋季仍坚持高强度健身,结果出现心慌、失眠。中医诊断是运动过度耗伤阴液,调整运动方案后才好转。"现在我每天散步半小时,配合太极拳,体重反而更容易控制。"

运动小贴士:运动时随身带件外套,出汗后立即擦干,避免着凉。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温水,小口慢饮。

2. 不要熬夜:早睡早起身体好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作息方式。睡眠专家表示:"秋季日照时间缩短,人体褪黑素分泌会提前,早睡更符合生理规律。"

科学作息安排:

· 最佳入睡时间:晚上9-11点(亥时),此时三焦经当令,最宜入睡。

· 最佳起床时间:早晨5-7点(卯时),此时大肠经当令,适宜排便。

· 午休要适度:20-30分钟即可,过长会影响夜间睡眠。

"我以前总是熬夜看电视,"王叔说,"现在按照周老师说的,十点前就睡,早晨六点起,整个人都精神了。连多年的便秘问题都改善了。"

改善睡眠质量:

· 睡前温水泡脚15分钟,水温40℃左右

· 卧室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50%-60%

· 选择蚕丝被,保暖透气

· 睡前可喝一小杯温牛奶

3. 不要忧思过度:保持心情愉悦

秋天草木凋零,人容易产生伤感情绪,这在中医里称为"悲秋"。心理科医生解释:"这与日照减少影响血清素分泌有关,属于季节性情绪失调。"

化解"悲秋"方法:

· 多晒太阳:早晨的阳光最能振奋精神,建议每天晒太阳30分钟。

· 培养爱好:书法、园艺、音乐皆可,让注意力转移到喜欢的事情上。

· 朋友聚会:多与乐观的朋友交流,积极情绪会相互感染。

· 色彩调节:穿暖色衣服,用亮色装饰,视觉刺激能改善情绪。

真实案例:退休干部老陈每年秋天都情绪低落,后来参加了社区书法班,天天练字会友,再也不"悲秋"了。"现在每到秋天,反而是我最期待的时候,因为可以和书友们一起赏菊写字。"

专家建议:遇到不开心的事,可以到公园散步,或者找朋友倾诉,不要一个人闷在心里。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三、四不宜:守住健康底线

1. 不宜过度贪凉:防寒保暖是关键

虽然"秋老虎"时天气还热,但已经不宜过度贪凉。中医专家提醒:"秋季寒气从脚生,一定要注意足部保暖。"

注意事项:

· 少吃生冷:冰淇淋、冷饮要少吃,特别是早晨和晚上。

· 不用凉席:立秋后就应该撤掉凉席,换上薄被单。

· 少吹空调:适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不洗冷水澡:水温要保持在38-40℃,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我以前总爱喝冰镇啤酒,"王叔回忆说,"结果得了老寒腿。现在想想,都是贪凉惹的祸。现在改成喝温热的养生茶,关节再也不疼了。"

特别提醒:老年人、体弱者要特别注意脚部保暖,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建议穿棉袜睡觉,避免脚部受凉。

2. 不宜盲目用药:对症下药才有效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引起咳嗽。但很多人一咳嗽就急着吃药,这是不对的。呼吸科医生强调:"秋季咳嗽分多种类型,用错药反而会加重病情。"

正确做法:

· 分清咳嗽类型:燥咳干咳无痰,寒咳痰白稀薄,热咳痰黄黏稠。

· 先食疗后用药:可以先用雪梨、蜂蜜等食疗,观察效果。

·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购买抗生素,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真实案例:李女士秋燥咳嗽,自行服用止咳药,结果咳嗽加重。医生诊断是燥咳,用错药物反而伤了肺阴。"后来用冰糖炖雪梨,三天就好了。"

推荐食疗方:冰糖炖雪梨

雪梨一个,去核,加入冰糖,隔水蒸熟。适合燥热咳嗽。如伴有咽痛,可加入少许川贝母。

3. 不宜过度进补:虚不受补反伤身

很多人认为秋天就要大补特补,结果补出问题。中医科主任指出:"近期接诊多位因进补不当导致上火、失眠的患者。"

进补原则:

· 先辨体质:不同体质进补方法不同,建议先咨询中医师。

· 适可而止:过补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要见好就收。

· 注意搭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要只吃补品。

"我去年吃了不少人参,结果上火流鼻血。"王叔说,"现在才知道,进补也要看体质。像我这种湿热体质,应该以清补为主。"

适合秋季的平补食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