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寒露至,秋意浓:敛藏阳气,润泽身心,安度深秋(2 / 2)
· 温水泡脚:寒露脚不露,除了穿袜子,每晚用温水泡脚是保护双脚、促进血液循环的绝佳方法。可在水中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能更好地祛寒助阳。
· 护肤保湿:及时涂抹保湿霜、护手霜,防止皮肤干裂。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免过度洗去皮肤表面的油脂,加剧干燥。
---
三、 防寒固表:为身体筑起温暖的“墙”
“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露之后,气温下降明显,寒邪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因素。此时“防寒”,并非一味地多穿衣服,关键在于“固表”——即巩固人体肌表的防御系统,相当于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让外界的风寒邪气无法轻易入侵。
1. 关键部位,重点防护
中医认为,“寒从脚生”。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足三阳经的终点,分布着众多重要穴位。足部一旦受凉,会直接影响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并导致抵抗力下降。
· 穿袜护脚:请及时收起凉鞋,换上能包裹脚踝的鞋袜。睡前热水泡脚,可谓最简单的“脚部保暖法”。
· 保护腹部:腹部,尤其是肚脐(神阙穴),是人体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极易受寒。夜间睡觉要盖好被子,白天可穿一件贴身的背心或使用腹带,避免腹部受凉引起腹痛、腹泻。
· 呵护后背:后背的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阳气运行的“主干道”。后背温暖,则全身阳气充足。可适时增添一件背心或薄外套,尤其在有风的天气。
2. 适度“秋冻”,因人而异
“春捂秋冻”是古老的养生谚语,但“秋冻”绝非盲目挨冻。其本意是让身体慢慢适应逐渐下降的气温,激发自身的御寒机制。
· 谁适合“秋冻”? 平时体格健壮、阳气充沛的年轻人,可以适当“冻一冻”,如不宜过早穿得过厚。
· 谁不宜“秋冻”? 老人、小孩、体质虚弱者、以及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切不可盲目效仿。对他们而言,寒露时节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适当地添加衣物,以防旧病复发。
3. 艾灸:古老的“温阳固表”术
对于平素体寒、手脚冰凉、易感冒的人群,艾灸是寒露时节扶助阳气、固护卫表的绝佳方法。
· 推荐穴位:
· 足三里:健脾胃,补中气,是强身健体的要穴。
· 关元穴:培元固本,温补下焦阳气。
· 大椎穴:总督一身之阳气,艾灸此穴能有效提升抵抗力,预防感冒。
· 风门穴:顾名思义,是风邪入侵的门户,艾灸此穴可固表御风。
(艾灸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
四、 寒露养生,一日指南
将理论融入生活,方能显其功效。以下是一份寒露时节的日常养生参考:
· 清晨(6-7点):在鸟鸣中自然醒来,勿急起身,可在床上舒展筋骨。喝一杯温开水,唤醒肠胃。选择公园或空气清新处,进行半小时的慢跑或太极拳。
· 早餐(7-8点):一碗热腾腾的山药百合粥,佐一枚蒸鸡蛋或几片全麦面包,温暖而富有营养。
· 上午(9-12点):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在办公室备一个保温杯,泡上菊花枸杞茶,小口慢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眺望远方,放松颈椎与眼睛。
· 午餐(12-13点):营养均衡,可适量食用一些瘦肉、鱼类,搭配当季的根茎类蔬菜,如莲藕、山药、萝卜等。七八分饱为宜。
· 午后(13-15点):若有困意,可小憩15-20分钟,但不宜过久,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 下午(15-18点):继续补充水分。可适量食用一个梨或几颗石榴作为加餐。
· 傍晚(18-19点):晚餐宜清淡、易消化,可喝一碗汤,如萝卜鲫鱼汤,减轻肠胃负担。
· 晚间(19-21点):放下手机,与家人聊天,或阅读一本纸质书。用40c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直至身体微微发热。
· 睡前(21-22点):可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进行5分钟的静坐或冥想。在10点前,关闭灯光,进入梦乡。
寒露,是秋的沉淀,是冬的序曲。它不像立春那般充满希望,也不像夏至那般热烈奔放,它用一种冷静而深邃的姿态,提醒我们:是时候向内关照,为生命积蓄能量了。
遵循“敛阳润燥,防寒固表”这八字箴言,如同掌握了开启深秋健康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像一棵聪明的树,将根须深深扎入泥土,收敛枝叶的繁华,将精华内藏于根干;同时,又不忘汲取大地最后的湿润,为自己穿上一身抵御风霜的“铠甲”。
愿我们都能在这清冽而丰盈的时节里,敛藏一份安宁,润泽一方心田,安然迎接接下来的静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