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八种古老的养生方法(2 / 2)
现代启示: 很多人运动后感到的不是舒畅,而是极度的疲惫,这可能是“过劳”的信号。借鉴“形劳而不倦”的智慧,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强度适中、能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的运动方式。运动结束后,应该是微微出汗、周身舒泰、精神焕发,而非精疲力竭。倾听身体的声音,把它当作运动的“教练”,而非需要征服的“对手”。
五、精神内守:构筑内心的宁静堡垒
《黄帝内经》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视为健康的最高境界。在古人看来,精神的安定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
何为“精神内守”? 即不轻易被外在的纷繁事物所牵引,不使心神过度外驰、耗散,能够将注意力收回到自身,守护好内在的精神世界。
实践路径:
· 减少欲望: “寡欲”是“内守”的前提。过多的物质欲望、名利追求,会像钩子一样牢牢钩住我们的心神,使其不得安宁。降低不必要的欲望,是为心神“减负”。
· 情绪管理: 古人并非没有七情六欲,而是强调“中节”,即恰到好处。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损伤对应的脏腑(喜伤心、怒伤肝等)。通过静坐、读书、抚琴、赏花等方式陶冶性情,让情绪平和稳定。
· 活在当下: 不沉溺于过去,不过度焦虑未来,专注于眼前的事务,享受当下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守”能力。
现代启示: 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的比较、快节奏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消耗我们的心神。我们习惯了“精神外驰”,却忘记了如何回归内在。“精神内守”提醒我们,需要定期为自己创造“离线”时刻,通过冥想、正念、深度阅读或仅仅是安静地独处,把散乱的心神收摄回来,养护我们最宝贵的心理能量。
六、动静结合:生命的最佳节律
生命体本质上是一个在动态平衡中维持的系统。古人深谙此道,将“动”与“静”的智慧完美融合。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 “动”的价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度的运动使气血流通,筋骨强健,能抵御外邪,防止机体功能退化。
· “静”的力量: 静坐、站桩等静态练习,看似不动,实则是更深的“内动”。它能让人体气息归元,精神得以休养和修复,是补充根本能量的重要方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古代文士的生活是动静结合的典范。他们可以“闻鸡起舞”,练习剑术以强身(动),也可以“焚香默坐”,弹琴读书以修心(静)。这种生活模式,使得身体与精神都能得到均衡的锻炼与滋养。
现代启示: 我们的生活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久坐不动的“绝对的静”,要么是疲于奔命的“盲目的动”。真正的健康,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在办公室久坐之后,起身做几个拉伸动作是“动”;在剧烈运动或高强度工作之后,安排时间进行深度休息或冥想是“静”。让身体和心灵在有节奏的波动中,保持活力与安宁。
七、顺应四时:天人合一的最高法则
这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养生,就是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
四季养生纲要:
· 春生(生发):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阳气也开始升发。此时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穿着宽松,多去户外踏青,让情志随春气而舒畅,忌恼怒压抑。
· 夏长(盛大): 夏季阳气最盛,万物繁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出汗以宣泄阳气,但需防暑湿。情志上要保持愉悦,忌过分激动。
· 秋收(收敛): 秋季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神志安宁,以缓秋刑(肃杀之气)。饮食可适当滋润,防秋燥。
· 冬藏(伏藏): 冬季天寒地冻,阳气深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祛寒就温,减少不必要的出汗和消耗,使神志内藏,如同拥有秘密一般。
现代启示: 空调、暖气让我们拥有了“反季节”的能力,但这往往是以扰乱身体感知自然节律为代价的。夏天过度依赖空调,汗不得出,湿热内蕴;冬天衣着单薄,阳气不得藏,来年必然体虚。学习“顺应四时”,是在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有意识地去感知季节的变化,调整起居、着装、饮食和心态,让自己的生命节律与自然同频共振。
八、叩齿咽津:被忽视的“体内甘露”
这是一个简单易行却功效卓着的养生小功法,被誉为“炼津化精”的捷径。
具体方法:
1. 叩齿: 清晨醒来,心静神凝,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地轻轻叩击。先叩白齿(大牙)36次,再叩门牙36次,最后用舌头贴着上下牙床牙龈搅动(“赤龙搅海”)数次。
2. 咽津: 在叩齿和搅海过程中,口中会自然生出津液(唾液),待津液盈口时,分三次缓缓咽下,并用意念将其送至丹田(小腹处)。
养生原理: 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叩齿能刺激肾气,坚固牙齿。而唾液被称为“金津玉液”,由脾肾所化生,内含多种酶和免疫物质,具有滋养五脏、润泽肢体、促进消化、增强免疫的功效。将其缓缓咽下,意想灌溉丹田,有灌溉脏腑、补肾填精的妙用。
现代启示: 这个动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悄然进行。它提醒我们,最珍贵的养生资源,有时并非昂贵的补品,而是我们身体自身产生的精华。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将注意力引向自身,完成了从内而外的自我滋养。
---
这份穿越千年的养生备忘录,其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某种立竿见影的“特效药”,而在于揭示了一条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健康,是正确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产物。 它要求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去顺应自然的节律,去平衡内在的情志。
这些方法,看似平淡无奇,没有惊世骇俗的秘诀,但真正的智慧往往就蕴藏在这份“平常”之中。它不需要我们与生活割裂,去深山修行,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的起居、饮食、劳作和情绪中,找到那份与自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节奏。
从今天起,不妨选择一两种最触动你的方法,将其融入生活。或许,只是早睡半小时,或许是吃饭时多一份专注,又或许是每天花十分钟静静地站一会儿。就在这一点一滴的践行中,我们或许能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由内而外的从容与安康,活成一道不辜负生命本身的、温暖而坚韧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