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冬季养生要懒点(1 / 2)
我们小区里住着一位九十岁的陈老爷子,是位退休的老中医。每年冬天,他都会成为小区花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他老人要么在寒风中奋力快走,要么裹得严严实实地打太极,唯独他,总是裹着件厚实的棉衣,坐在背风处的长椅上,眯着眼睛晒太阳,一坐就是大半个上午。
我曾好奇地问他:“陈爷爷,您怎么不像他们那样锻炼啊?”
他睁开眼,笑呵呵地看着我:“小伙子,冬天啊,养生要懒一点。你看那树上的叶子,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飘落,冬天呢?它就光秃秃地待着,这就是它的智慧。人,也得学学这个。”
那时的我,还是个坚信“生命在于运动”的年轻人,对他的话半信半疑。直到几年后,我因为工作拼命,在冬天把自己折腾到免疫力崩溃,连续感冒发烧一个月不见好,才真正开始反思陈老爷子那句话里的深意。
一、 冬天的身体,是一部需要“待机节能”的手机
那场大病之后,我虚弱的身体成了我最好的老师。我发现自己变得特别“懒”——不想起床,不想应酬,甚至不想思考。我惶恐地以为这是抑郁症的前兆,直到再次拜访陈老爷子,他才一语点醒了我。
“你这是身体在自救啊!”他给我倒了杯热茶,“你把身体想象成一部手机。春夏秋三季,你在不停地用它打电话、玩游戏、看视频,电量消耗得很快。到了冬天,这部手机的电池已经不那么耐用了,系统自动启动了‘低电量模式’——关掉后台不必要的程序,降低屏幕亮度,只保留最基本的通话功能。你这个‘懒’,就是身体的‘低电量模式’。”
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黄帝内经》里那句“冬三月,此谓闭藏”,原来不只是文字,而是我们身体每个细胞都在默默遵循的自然律法。
冬天,我们的身体正在经历什么?
· 能量的战略转移: 身体的阳气(温暖和活动的能量)会从体表、四肢,向内收回,深藏到我们的肾脏和五脏六腑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冬天手脚容易冰凉——不是身体不产热了,而是热量被集中起来,用于守护更重要的核心器官。
· 新陈代谢的“慢速档”: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在冬天会自然降低。这不是你变“易胖”了,而是身体在以自己的智慧“节能”。
· 免疫系统的“休整期”: 频繁的、过度的活动,尤其是在寒冷环境下,会消耗大量能量,削弱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冬天的“懒”,是为了让免疫大军得到充分休整,养精蓄锐。
所以,冬天感觉“懒”,不是你意志力薄弱,恰恰是你身体智慧的表现。它在告诉你:是时候慢下来,向内看了。
二、 “懒人”养生法:顺应天时的四大智慧
陈老爷子的“懒人养生法”,不是让人无所事事,而是一种“以静制动,以藏为养”的积极策略。
1. 起居之懒——学做“树洞里的熊”
· 核心: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 我的改变: 以前我强迫自己无论多困,都必须在6点起床晨跑。现在,我学会了“赖床”。闹钟设在7点,如果天还没亮,或者感觉特别困倦,我会允许自己再睡半小时的回笼觉。周末更是睡到自然醒。
· 效果: 一个冬天下来,我发现春天的“春困”消失了,整个人的精力反而比以往任何一个冬天都要充沛。陈老爷子说:“睡眠是冬天最好的补药。你在睡觉时,身体正在默默地修复自己,滋养阴血,温养阳气。”
2. 运动之懒——告别“大汗淋漓”
· 核心: 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 我的改变: 我彻底放弃了冬天早晨去健身房挥汗如雨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
· 室内太极/八段锦: 每天上午在阳光充足的客厅里,慢悠悠地打上15分钟。身体微微发热,后背渗出细汗,就立刻停止。
· 饭后慢走: 午饭后,在办公室里慢走15分钟,促进消化,但绝不让自已气喘。
· 晒太阳: 像陈老爷子一样,每天上午找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晒20分钟后背,感觉一股暖流渗入身体,这是补充阳气最“懒”也最有效的方法。
· 效果: 不再轻易感冒,关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僵硬酸痛。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会耗伤宝贵的津液和阳气。冬天的运动,达到“沾濡汗出”即可,即感觉身体温暖,微微湿润。
3. 饮食之懒——拥抱“一锅炖”的温暖
· 核心: 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 我的改变: 我不再为了一日三餐绞尽脑汁。一个万能的砂锅,成了我冬天的厨房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