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钢铁风暴(2 / 2)
必须要有更革命性的突破!必须要有能一锤定音的利器!
叶明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间进展最为缓慢、挫折最多的工坊——手持管状火器研发组。
之前的尝试,受限于材料、工艺和理论认知,屡屡碰壁,不是炸膛就是射程不及弓箭,几乎被视为鸡肋。
但此刻,面对北狄步步紧逼的压力,叶明知道,不能再犹豫,必须集中所有力量,攻克这个难关!
他将墨恒、赵青川以及院内最好的铁匠、负责“惊雷”项目最资深的工匠全部集中起来,成立了“破军项目组”,目标只有一个——在最短时间内,造出第一支堪用的手持射击火器!
“我们之前的思路可能错了。”
叶明在项目组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开门见山,“总想着一步到位,造出精良、安全、威力巨大的火铳。”
“但现在,我们等不起!我们要的,是一个能在五十步内,破开北狄铁甲,并且能由普通士兵经过短期训练即可使用的武器!哪怕它笨重,哪怕它射速慢,哪怕它有风险!”
他提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但更为务实的方案——“火门枪”或者说“火绳枪”的雏形。
“放弃复杂的击发机构,就用最简单的火门点火!”叶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陋的示意图。
“一根坚固的铁管,一端封闭,只在靠近封闭端的上方开一个小孔,谓之‘火门’。使用时,从管口装入定量火药,压实,再放入铁珠或铅块。士兵手持长杆,一端缠绕用硝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缓燃火绳。”
“射击时,将燃烧的火绳顶端凑近火门,引燃管内火药,将弹丸射出!”
这个设计,舍弃了精度、射速和部分安全性,追求极致的结构简单、生产快速和基础的破甲能力。
“关键在于!”叶明强调,“第一,枪管!必须足够坚固,能承受火药爆炸的冲击,不能炸膛!需要最好的熟铁,甚至尝试用灌钢法反复锻打!”
“第二,火药!必须颗粒化、定量化,保证每次发射的威力稳定!”
“第三,弹丸!需要标准化,大小重量一致!”
“第四,训练!要编写最简明的操作章程,让士兵形成肌肉记忆,避免慌乱中出错!”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整个项目组如同上紧了发条,开始了疯狂的冲刺。
枪管的锻造是最大的难题。最好的铁匠反复试验,采用多层熟铁卷裹、用格物院改进的水力锤反复锻打、内壁镗光工艺,不惜工本,只为追求那一点点可靠性的提升。
第一批十根枪管,在严格的压力测试下,最终只有三根合格。
火药的定量包装和颗粒化工艺被进一步完善。
赵青川带领算学小组,精确计算了不同长度、口径枪管的最佳装药量,并设计了特制的小量勺和定装纸包,力求装填快速、计量准确。
墨恒则负责设计配套的附件——用于清理枪膛的通条、用于放置火绳的火绳夹,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可以支撑枪管、便于瞄准的木质枪托(借鉴了弩托的结构)。
时间在挥汗如雨和无数次失败中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