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1 / 2)
第323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
钱进和李先看着图纸商量。
这个地方标注的是“东河-柳林次级水脉”,属于一座小富水区核心地域。
确定好这块小富水区位置后,李先带着技术员反复用水平仪和罗盘校正位置,一丝不苟。
最终测算了一个多钟头,才选定了井口。
李先郑重点头,钱进一声令下:“开钻!”
柴油机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咆哮,带动着钻杆开始旋转,坚硬的合金钻头狠狠地啃向干涸的大地。
泥浆泵轰鸣着,将调配好的泥浆压入钻孔,润滑钻头,携带岩屑。
尘土飞扬,机器的轰鸣打破了荒野的死寂。
社员们说着在这地方打井是白忙活,可没人比他们更期待此地能打出水来。
性命相关啊!
于是在陈永康的带领下,生产大队还是组织起了像模像样的后援队。
青壮劳力帮着卸设备、搬运钻杆、平整场地。
妇女们则烧开水,把家里舍不得吃的粮食、咸菜送到工地。
几个半大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用脸盆端着清水,小心翼翼地递给满手油污的工人师傅,让他们洗手擦汗。
就这样整个工地很快弥漫上了一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热烈气氛。
钱进喜欢这个年代,就是因为这种气氛。
此时人民日子过的苦,可是干部那是真要身先士卒去干活的,确实得为人民发展谋利益。
就拿小陈庄和打井队来说。
他们抱怨归抱怨,却识大体,知道打井队之所以还来忙活,那是因为心里有他们。
如果指挥部不愿意管他们了,到时候别说打井队了,恐怕连个城里人都见不到。
所以,社员们还是感谢他们,更感谢钱进这样的指挥部大领导愿意来帮助他们抗旱。
为此大队部还把攒了不知道多久的绿茶拿出来给钱进泡茶喝:
“钱指挥啊,别在日头底下了,我找人撑个棚子,你去乘凉喝个茶,去去暑气。”
钱进摆摆手:“多谢了,陈大队,这茶水你放这里,咱们待会要是打井成功能打出水来,一起喝茶庆祝胜利。”
“要是打不出水井来——那是绝不可能滴!”
他本来想说打不出水井就没脸喝茶水了,但是一看附近老百姓那心情忐忑的样子。
此时他还是给老百姓们树立一点信心为妙。
陈永康将干到裂纹起皮的嘴唇抿了抿。
他就是还想问问到底能不能打出井。
但这问题有点影响军心,他没敢问。
实际上老百姓的质疑和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打井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
才打到十多米时,他们就遇到了坚硬的岩层,
钻速明显慢了下来,钻头磨损严重。
李先眉头紧锁,抽出钻头一看,脸色阴沉:“草他妈,碰上岩层了!”
他看向钱进,满心焦灼,满心不甘。
钱进则精神一振:“难怪这地方的土地盐碱化呢,恐怕是岩层的存在,阻碍了地下水气的渗透。”
“怎么样,这钻头能下去吗”
李先无奈的摇摇头:“不知道岩层有多深啊,这钻头不吃劲,都是老东西了……”
“那就换钻头,换耐磨钻头!”钱进当机立断出主意。
李先差点笑出声来。
老子不知道应该换耐磨钻头吗
他不忍的看了看周围正在聚精会神盯着机器看,满怀期待等着出水的老百姓,低声说:“没有耐磨钻头!”
钱进笑道:“有!”
他去车上将一个超大号手提袋拿下来,这袋子帆布缝制,是自己手工缝的那种东西,不好看但特别耐用。
打开手提袋,里面全是大小不一的钻头。
一个个钻头带着锋利劲,即使滚烫的阳光照耀在上面,也能显现出其上的寒光。
钱进没法把全套的深水井打井机带出来,先搞出来一批钻头没问题:
“全是进口货,正儿八经的西德特种钢钻头,想办法换上去!”
这年代国内普通地区缺少高级钢和特种钢钻头,可未来的商城里太多了。
未来国内钢铁产能饱和到爆炸,各种高性能钢材压根不值钱。
只是这些钻头是他随意买来的,跟机器本身不配套。
不过劳动人民有智慧。
多层焊接!
现在当务之急是打出水来而不是保护机器,所以可以不计后果的焊接钻头。
除了更换更耐磨的钻头,李先还调整了泥浆配比,降低钻压,稳扎稳打。
机器再度开始轰鸣。
工人们三班倒,汗水浸透了厚厚的工作服,又被烈日烤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钻头运行声音突然从沉重刺耳的‘吱吱’变成轻松的‘唰唰’。
李先兴奋的挥拳:“好啊,好啊!”
“钻透了!”又有人兴奋的喊。
社员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看到打井队工人们开心,他们也跟着开心。
不过得知不是打出水来了,他们又不开心了。
不光是钱进他们这边有困难。
打井工作并非是几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无法速战速决,得徐徐渐进。
所以各个打井队之间保持联系,有什么问题互相之间要协商解决。
还有打井队遭遇了无法钻透的岩石层,钱进这边就去送钻头。
一概称呼为国外进口特种钢材高强度钻头!
现实就这么残酷。
有些打井队被岩石层卡住了,还有一支打井队也就是平陵县大洼公社的打井队则遇到了流沙层。
后者的钻头打到十几米时,钻孔壁突然坍塌,钻具都被埋在
分队队长急得嘴上起泡,一边组织人力用人力绞盘配合机器往外拉钻杆,一边紧急向指挥部求援。
钱进接到报告,赶紧过去查看情况。
井道坍塌是最吓人的,很容易搞出人命来。
指挥部那边也着急,立刻协调调运了更大量的套管和堵漏材料去支援。
现在问题是井道已经被流沙给堵住了。
钱进没办法。
还得商城出马啊!
抽沙机、吸沙泵,只能让这两样家伙上阵了。
可是这两样机器也吸不动干沙。
于是打井队还得发动群众去挑水倒入井道里制造砂浆……
群众们的骂娘声,那真是钱进都听不下去了。
他们觉得打井队是来找事的,本来他们都舍不得挑水去浇灌庄稼了,结果现在还得浇灌到井道里去抽沙。
打井队的工人们闻言气炸了,一个个想要撂挑子不干了。
这是小鬼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钱进也想跑路。
奈何机器已经准备好了,总不能白准备吧
他只好给同志们做思想动员工作。
好家伙。
他现在无比的钦佩领袖同志。
领袖同志能在绝境下团结人民救中国,这太了不起了。
他现在相信人民的力量,可不相信人民的头脑了。
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
后面看到工人们跳进泥浆池,冒着塌方的危险去搅和泥沙以方便抽沙机工作,社员们没话说了,终于沉默下来。
21世纪的高端抽沙机和吸沙泵还是很猛烈的,轰轰的声音中,大量泥沙被抽了出来。
然后他们发现后面抽出来的沙里有水分!
这就很让人激动了。
显然流沙层是湿润的,很可能流沙层下有水!
抽出泥沙后需要人工下套管固井,当地公社领导发动了群众并率先下井,总算控制住险情,重新开钻。
这样钱进就不能留下了,小陈庄生产大队那边还在等着他呢。
时间在机器的轰鸣和人们的期盼中慢慢流逝。
最先传来捷报的还就是小陈庄生产大队这边。
经过三天的奋战,钻头终于突破了最后的岩层,钻杆下到了三十八米的深度!
当钻头被缓缓提起,技术员屏住呼吸,将测绳放入钻孔。
测绳上的水痕清晰可见!
深度符合预期!
“草他娘喽给老子下泵!”李先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嘶哑。
旁边的工人兴奋的喊:“老李,你成当官的了钱指挥才是当官的!”
钱进也很激动,叫道:“这里有什么当官的这里都是咱们劳动人民!”
“快,别纠结称谓,赶紧下泵啊!”
一台深井泵被小心翼翼地放入钻孔,接上柴油机和输水管。
三天下来还留在这里的社员不多了,看热闹的人已经没有了,毕竟太晒了,留下的全是组织起来的劳动力。
劳力们围拢过来,鸦雀无声,只有柴油机启动时“突突突”的声响。
钱进亲自给柴油发电机合上了电闸。
水泵发出低沉的嗡鸣。
一秒,两秒,三秒……
突然,连接水泵的输水管猛地一颤,一股浑浊的泥水从管口喷涌而出!
“出水啦!出水啦!”
“有水了!我们有水了!”
“哎哟我的老天爷!哎哟我陈家的祖宗啊!哎哟感谢国家感谢党啊!”
劳力们跟工人们直接拥抱在一起。
这成果可太了不起了。
荒野上,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后面水流迅速变得清澈、透亮,哗啦啦的水声,如同天籁之音,响彻在这片干渴的土地上。
而冰凉的深层水则以激流姿态往外喷涌。
工人们凑上去伸手一试,兴奋的互相打起了水仗:
“舒服,真凉爽啊。”
“妈的,要是有个冰镇啤酒这不带劲了”
“要是再来个冰镇西瓜那更带劲……”
陈永康急忙说:“啤酒俺这里没有,西瓜那能找到,我回去买西瓜!”
钱进笑道:“这事不着急,来,同志们,我之前说什么来着”
“等咱打井出水了,再喝茶!”
他把绿茶泡好,用盆子接了冰凉的地下水又把茶水倒进去:
“古有霍去病将士共饮御赐美酒,今天咱们更厉害,工农阶级痛饮人民群众送来的茶水!”
他用水杯舀了已经喝不出茶水味的凉水,咕咕咕就是一大杯。
陈永康看着他的样子,满怀敬畏。
出水了。
这是大喜事。
工人们迫不及待想要享受来自农民群众的欢呼,派了卡车去接人。
卡车接了一车又一车,还有更多的人冒着炎炎夏日、靠双腿跋涉好几公里往这边跑!
老人们下车,看着往外喷涌的地下水,他们激动得老泪,纷纷上前跪在地上,双手捧起清凉的井水贪婪地喝着,任凭水流打湿衣襟。
孩子们在水中跳跃、尖叫,有几条狗不知道人群干嘛也跟来了,看到有水它们也往里挤,进去后拼命的喝水。
李先和工人们满脸油污还没洗掉,看着喷涌的清泉他们咧开嘴一个劲的笑,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
钱进给他们拍照片,说道:“明天咱们就是头版头条!”
“同志们,都摆好架势,明天我送你们上报纸!”
一群脸上抹了油、混着土的汉子勾肩搭背哈哈笑。
此时他们是功臣。
这口井的日出水量有多少还不好说,但满足全公社肯定不是问题。
可惜它距离各生产大队还有些距离,需要社员们自己来挑水、运水。
但只要有了水井。
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公社领导握着钱进的手使劲摇晃:“俺公社的农民没别的,就是有两膀子力气。”
“俺没有能耐变出水来,可是只要这个水有了,那领导你们就别管了,俺就是推着小车,一家一户推个水桶,也能把地里庄稼的命给续上!”
陈永康喊道:“领导,有了水井,俺大队的玉米和保命红薯没问题了。”
“等红薯出土了,我给你送城里去,你到时候别嫌俺这里的红薯吃多了烧心,你可得使劲吃啊!”
钱进跟他握手,笑道:“我等那一天,现在我可把你的话记在心里了,你在我这里有一笔账了。”
陈永康使劲点头。
打井队换地方。
然后捷报如同春风,一个接一个地传回指挥部。
大洼公社那口历经波折的井,在克服流沙后,也成功出水,水量充沛!
后面去往孟各庄公社的打井分队,严格按照图纸在一条次级水脉的富水区打井,深度仅仅两米,竟然打出了自流井。
清冽的泉水无需水泵,日夜不停地涌出,村民们自发砌起了蓄水池。
还有金山沟子公社……
每一口成功涌水的深井,都如同在旱魃肆虐的版图上钉下了一颗颗坚固的钉子,成为一个区域抗旱救灾的坚强堡垒和希望之源。
它们不仅提供了救命的水,更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
这样《海滨市地下水脉分布概略图》的价值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极大地提高了打井的成功率,减少了盲目勘探的浪费。
虽然设备落后,深度受限,但有了这张“寻宝图”,工人们和技术员们方向明确,斗志昂扬,确实获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钱进本来以为他们可以上海滨日报的头条,结果省里报社甚至国家级报社都来对他们进行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