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秩序构建,【金约天国】(2 / 2)
那么自然是要以“财富”为核心了。
于是很快,李察心中就有了一个想法。
“财富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也是秩序的表现。
每一枚流通的金币都是契约的具象,市场的脉搏即世界的呼吸。
如果万事万物都明码标价,那么混乱将不复存在。”
在李察的“秩序”之中,他认为财富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之所以世界上还有混乱,正是因为存在着数不尽的没有明码标价的存在。
天空上洒落的阳光,没人知道享受一个小时阳光要花费多少金钱;地中涌出的泉水,没有清楚租用两小时的泉水需要消耗多少金币;海洋中的盐分,没人了解收集海盐需要缴纳多少的税款……
在李察的“秩序”之中,他认为这些厘定不清,划分不明的存在才是一切混乱的来源。
假如一切都明码标价,天空中的阳光根据缴费情况洒落,土壤中的养分根据租用情况提供,河流的清澈程度按照不同等级收费划分……
那么万事万物都将清楚明晰,“财富”这把衡量一切的尺度就是秩序本身的体现。
思考着脑海中产生的想法,李察觉得这个他想出的“秩序”方案还算不错。
虽然说他知道这样的“秩序”是冰冷森严的,但这是最适合他这个“财富与珍宝之神”的“秩序”。
一切都明码标价,万事万物只要有钱就可以享用,金钱成为了天然的阶级划分工具,财富是秩序的体现。
还有什么样的“秩序”方案比这个还要适合他吗?
李察这样想着,心中已然确定了“财富岛与珍宝之神”的“秩序”。
只是这样的“秩序”,也要取一个名字才行。
“宁静与洋流之神”的“秩序”是“以洋流淹没世界,成就永恒的宁静”,所以他的“秩序”,也就是曾经人鱼们的终极愿景,名叫“永恒宁静之海”。
“神圣与光辉之神”的“秩序”是“光辉洒落人间,凡人以信仰连接神圣”,所以他的“秩序”,也就是神圣教廷中的理想国,名叫“神圣天国”。
那么现在已知李察的“秩序”是“万事万物皆有价格,财富衡量一切”,那么他的“秩序”该取名什么呢?
看着下方“黑金巨企”中忙碌的众生,李察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名字。
“就叫“金约天国”吧!”
当万事万物都有价格时,金钱就成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契约。
至于“天国”,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估计李察也就成为七阶了,七阶真神所领导的“秩序”,还不足以被称之为“天国”吗?
确定了自己未来要引领的“秩序”,定下了名字,接下来李察就要考虑其他事情了。
既然他的“秩序”已然确立,那么负责在凡间宣传,执行他“秩序”的教会自然也要成立。
因此,李察计划着将“黑金巨企”进行改组,成立独属于他的,兼顾教会与巨企性质的组织,“流金圣所”。
在李察的计划中,既然他的“秩序”是以“财富衡量一切”,那么执行这个秩序的组织自然也要贯彻这一点。
所以“流金圣所”将会如同巨企一般,具备商业性质,无论是最底层的信徒,牧师,还是高层,他们的日常活动,都要与财富,或者说利润挂钩才行。
而因为他们还要负责提供信仰之力,所以教会的性质也要兼顾。
两者结合,名为“流金圣所”的组织就诞生了。
在李察的设想中,“流金圣所”从上到下,分别是三大枢金主教,七大金之圣所,流金网络分殿,以及底层的金穗信徒。
三大枢金主教,承担类似神圣教廷教皇以及公司ceo的职责,是“流金圣所”在凡间的最高管理层,抉择一切事务,向“流金圣所”主人,就是李察本人,“财富与珍宝之神”负责。
三大枢金主教之下,是七大金之圣所。
这七个圣所,是“流金圣所”的核心部门,从信仰与金钱两方面,承担着不同的核心业务。
比如传播信仰,征伐异端,铸造货币,进行商业活动,收取税款……
七大金之圣所之下,就是流金圣所的分殿网络。
这些分殿就相当于一个又一个分公司兼教堂,是流金圣所管理领地的基本单位,也是对外开拓的基地,是每一处地域信仰,商业包括治理上的决策者。
而在这些分殿之下的,就是一个个基层的金穗信徒了。
既然确定了自己的“秩序”,又晋升为了神明,拥有“财富”与“珍宝”的权柄,那么对于李察而言,推演出一到五阶的超凡阶梯就不是难题了。
一阶的“金穗信徒”,就是他推演出的独属于李察这一神明的超凡阶梯。
而这条超凡阶梯想要成就很简单,只需要在信仰,金钱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比如一个信徒没有钱财,但他对于李察无比的虔诚,那么他每一次虔诚的祷告,都会收到一定的回馈。
只要坚持祷告,他就能直接成为“金穗信徒”。
而踏上超凡阶梯需要的灵性觉醒包括超凡知识,都会在祷告的过程中获得。
而假如这个信徒对李察完全没有虔诚之心,但愿意奉上钱财,成为“金穗信徒”,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这个方式就更简单了。
“流金圣所”会明码标价,从灵性觉醒,到超凡知识,再到更高的超凡阶梯,只要按照价格表付出对应的钱财,那么“流金圣所”就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信徒成就他们的梦想。
万事万物都有价码,这样的行事准则,这样的“秩序”,将会体现在“流金圣所”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