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二章 (17)揭秘寸口脉与趺阳脉:浮大、伏涩与关格病的关系

第二章 (17)揭秘寸口脉与趺阳脉:浮大、伏涩与关格病的关系(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趺阳脉”是一个特定的诊断部位,通常指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其脉象可以反映脾胃等脏腑的功能状态。对于“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趺阳脉伏而涩”指的是趺阳脉的脉象呈现出伏而涩的特点。其中,“伏”指的是脉象深按始得,甚至按之无有,这通常与阳气内伏、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涩”则是指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这往往与气血瘀滞、津液不足相关。

“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是对“伏”脉病理意义的进一步阐述。当趺阳脉呈现伏象时,可能意味着脾胃阳气内伏,气机不畅,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引发呕吐症状;同时,脾胃功能受损,水谷难以运化,出现消化不良、食积等症状。

而“涩则食不得入”则是对“涩”脉病理意义的描述。当趺阳脉呈现涩象时,可能意味着脾胃津液不足,气血瘀滞,导致胃纳不佳,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

“名曰关格”是对上述症状的总结性命名。在中医理论中,“关格”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症,通常指气机升降格拒,上下不通,表现为呕吐、饮食不下、二便不通等症状。趺阳脉伏而涩所引发的吐逆、水谷不化、食不得入等症状,正是关格病症的典型表现。

通过对趺阳脉脉象的细致观察和解读,我们可以对脾胃等脏腑的功能状态进行初步判断,并据此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