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6章 (23)小柴胡汤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病症

第6章 (23)小柴胡汤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病症(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这里的“邪高”指的是邪气侵袭的部位较高(如胁肋部),“痛下”则是指疼痛向下蔓延。由于邪气与正气在胁肋部抗争,导致气机不畅,胃气上逆,从而引发呕吐。

对于这一系列症状,“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和胃的功效,适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它能够调和人体内外、寒热、虚实之间的矛盾,使病邪得以解除,人体恢复健康。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是指服用小柴胡汤后,如果患者出现口渴的症状,说明病邪已经传入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胃、大肠等部位),此时应根据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

原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这描述了一个病程已经持续六七天的患者,其脉象表现为迟而浮弱,这通常意味着正气不足,邪气虽有所衰退但仍未完全消除。恶风寒说明患者仍有外感风寒之邪,而手足温则表明阳气尚未衰微,病情尚有转机。

然而,“医二三下之”,即医生多次使用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患者的脉象浮弱,说明正气已虚,不宜再行攻下,否则会导致正气进一步受损。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这些症状的出现,正是由于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导致邪气内陷,少阳经气不利,脾胃功能受损。不能食是脾胃功能减退的表现;胁下满痛是少阳经气郁滞所致;面目及身黄则是由于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颈项强可能是邪气上犯太阳经所致;小便难则是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对于这样的病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虽然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常用方剂,但在此情况下使用却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为患者此时正气已虚,且兼有湿热内蕴,直接使用柴胡汤可能会使邪气更加内陷,导致下焦症状加重,如下重(即肛门部有下坠感)。

再者,“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如果患者原本就有口渴饮水而呕吐的症状,说明其体内湿热较重,且胃气已伤,此时使用柴胡汤是不适宜的。因为柴胡汤中的药物多属辛散之品,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胃气,加重呕吐症状。

“食谷者哕”。如果患者此时勉强进食,可能会因为脾胃功能受损而出现呃逆(即打嗝)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胃无法运化水谷,导致气机逆乱所致。

原文: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对于伤寒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总是充满了智慧和精准。正是对小柴胡汤适用症候的生动阐述。

“伤寒四五日”,指的是伤寒病已经发病四五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病情往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表证(即病邪在体表),而是开始向内传变。

“身热、恶风”,这是伤寒病常见的症状。身热表明病邪已经入里,开始与正气抗争,产生热量;恶风则是由于病邪尚未完全离开体表,人体对于外界风邪的敏感性增加。

“颈项强”,这是邪气侵袭太阳经(主要分布于头项、背腰部)的表现。邪气阻滞经络,导致气血不畅,颈项部肌肉紧张,出现强直感。

“胁下满”,这是少阳经(主要分布于胁肋部)受邪的表现。少阳经气不利,气机郁滞,导致胁下部位出现胀满感。

“手足温而渴者”,手足温表明阳气尚未衰微,病情尚有转机;而口渴则是由于病邪入里,消耗津液,导致人体出现缺水状态。

对于这一系列症状,“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和胃的功效。它能够调和人体内外、寒热、虚实之间的矛盾,使病邪得以解除,人体恢复健康。在这个案例中,小柴胡汤能够疏散少阳经气,调和气血,缓解颈项强直和胁下胀满的症状;同时,它还能生津止渴,缓解口渴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小柴胡汤对于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具体使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伴随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