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九歌·魂归——屈子与不灭的诗魂(2 / 2)
五月初五的暮色中,屈原怀抱装满楚简的陶罐走向汨罗江。岸边的渔人看见他脱下切云冠,将冠上缀着的十二枚玉玦逐个抛入江水。最后一枚沉没时,江面突然掀起漩涡,三闾大夫的白发在残阳中化作一道银色弧线。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仰天长叹,怀抱巨石跃入江心。江水翻涌间,一条蛟龙浮出水面,龙须上缠绕着屈原的衣襟。百姓们怒吼着用雄黄酒灌醉蛟龙,抽其筋、剥其皮,将龙筋缠在孩童手腕,用雄黄酒涂抹七窍驱邪。
屈原沉江的第七日,玉笥山下的石室中,湘妃竹制成的毛笔突然渗出鲜血。辰砂在竹简上绘出星图,那些在流放途中收集的巫歌残章,竟拼凑出《九歌》完整的祭神曲谱。
“夫君,沅湘之水隔不断相思。”江心岛上,湘夫人踏着水波而来,裙裾间飘落着用鲛绡制成的粽子。她将粽子投入江中,江底突然亮起万千星火,那是屈原的竹简化作的浮桥,连接着郢都与君山。
十年后,太史令司马迁寻访至汨罗江畔。老渔人指着江心岛:“大人入水时怀里陶罐裂开,那些竹简没有下沉,而是铺成一条浮桥通向君山。”史官在《史记》中隐去这段传说,却在私藏绢帛上写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两千年来,每逢五月初五,江上龙舟竞渡,粽叶飘香。人们不知晓,那浮桥上的星火,是屈原以血泪凝就的诗魂,永远守护着楚国的河山。
屈原投江的真相或许被历史尘封,但他的精神早已化作汨罗江的波涛。当现代人剥开粽子,划动龙舟,他们祭奠的,不仅是两千年前的一具忠骨,更是一个诗魂对理想的永恒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