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谍影:军统太子爷 > 第357章 系列泄密

第357章 系列泄密(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从而逃得一命。

八月二十四日,张治中由南翔司令部去河湾最前线的地区视察和指挥。

他的汽车刚开出司令部,就飞来敌机数架,在汽车上空来往扫射轰炸。

他与随从只好下车隐蔽。

敌机走后,他命司机开足马力迅速朝江湾前进。

但车子跑了二里多路,敌机又来“光顾”。

张治中认为乘车目标太大,决定弃车步行,不要随从。

当时他穿着马靴,行路很不方便,幸好途中遇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传令兵,他来不及与传令兵说什么,骑上自行车就走。

张治中到江湾第八十七师师部后,这才幸免遇难。

八月二十五日,委员长再次召开了一次最高层的军事会议,在会上再次提出要去前线督战。

因为英国驻华大使寇尔次日要从南京去上海会见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于是新任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在会上建议蒋介石第二天搭乘寇尔的轿车一起去上海。

英国是一个中立国,汽车上有英国国旗,可以免遭日军飞机的轰炸,委员长表示同意。

但第二天,蒋介石因突然有急事而改变了和寇尔一起去上海的计划,寇尔按计划乘车前往上海。

正当他的插有英国国旗的专车行驶到嘉定附近时,忽然遭到两架日本军用飞机的轮番追逐轰炸。

轿车左躲右藏,终于还是翻了个底朝天,寇尔的肝部中了一枪,脊椎骨也受了伤,生命垂危,被送医院紧急抢救。

一连串精准的暗杀行为,无不证明内鬼的通风报信。

这让委员长异常的愤怒。

再次召见了戴春风和陈阳,又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

这也让陈阳的压力空前的巨大。

“还剩下半个月时间,要是再找不出来,那就别怪我蒋某人挥泪斩马谡了!”

委员长毫不留情的对陈阳下达了最后通牒。

之前的泄密事件虽然也令他十分愤怒,但是却比不上这次的十分之一。

毕竟这次他是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

“是,学生以头颅担保,必定在限期内把这个王八蛋挖出来。”

委员长的话,让陈阳心里很不爽。

你有用的时候就是党国干将,没用的时候就是替罪羔羊。

翻脸不认人,这一手玩的太溜了。

“陈阳有把握吗?”

出了总统官邸,戴春风满脸的忧愁。

委员长可是说的出,就做的到的人,说杀谁那是绝对不含糊的。

“舅舅放心吧,答案很快有了,我这条命要死也是死在战场上。”

陈阳却是信心满满,没有一丝一毫的担心。

虽然一系列的泄密导致的暗杀,让他备受压力。

但是却也极大的缩小了泄密人员的范围。

同时参加两次最高军事会议,又知道几个军政大员的行踪的人,符号条件的人选可并不多。

“有信心就行,要是实在不行,你也不用担心,纵死我也会保你一命!”

戴春风绝对不允许陈阳白白死去。

哪怕是违逆他的靠山,那也在所不惜。

回到特案组,陈阳对比了所有的情报,最终圈定了最大的嫌疑人。

“去仔细调查一下这个人,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要放过。”

陈阳抽出了一份档案,档案上的人曾两次参与最高军事会议,也又能力获取其他大佬的情报。

其实符合条件的还有其他几位。

除了高级军政人员外,就只有陈布雷和黄浚担任记录,还有就是汪姓副总裁。

陈布雷被陈阳首先排除,那是党国的文胆。

不可能是汉奸。

那么就只剩下黄浚和汪填海。

根据之前调查到的情报显示,黄浚平时生活腐化,挥霍无度。

其经济来源与收入严重不符。

这让陈阳列为了第一嫌疑人,如果不是他那么只能是汪填海。

“是,我马上去调查。”

虎子接过档案,立刻离去。

黄浚虽然在地位上不如其他高级军政人员,但是也是行政院简任级的机要秘书。

如果没有十足的证据,那么也绝对不是陈阳可以动的了人。

更重要的是,黄浚是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举荐进入的行政院担任秘书主任。

后来又获汪填海的赏识,经常跟随汪填海参加外交活动。

如果没有能让所有人信服的证件,哪怕是委员长都奈何不了他。

也就在二十五日当天,日军当日占领了罗店。

罗店是当时通往宝山、SH市区、嘉定和松山等几条公路的交叉点与枢纽,罗店的得失对整场会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国军第11师,98师等部在随后几天内进攻罗店,在这仅仅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国军将士舍生忘死,杀声震天,双方的尸体堆积如山,整个阵地一派末日的景象。

中国援军陆续抵达(第14师、第51师、第58师),多次发起冲锋,但日军增援不断,阵地反复易手。

中国军队以“人海战术”冲锋,缺乏重武器掩护;日军则依靠舰炮、飞机和毒气弹压制。

八月二十九日军调集战车和火焰喷射器,对中国守军阵地展开猛攻。

中国第14师(师长霍揆彰)死守罗店外围,全师伤亡过半,团长李友梅阵亡。

中日双方以“添油战术”不断投入兵力,战场尸体堆积如山,河道被血水染红。

一名中国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足20分钟,部分阵地一日内易手十余次。

特务处内。

陈阳看着战报迟迟未语。

直到香烟燃尽,灼痛到手指,陈阳这才惊醒。

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战场的残酷,和抗日先辈的那种悲壮。

这远不是后世看史料所能有的感觉。

丝毫没有那种金戈铁马、快意恩仇的豪情。

有的只是深深的绝望,和无尽的悲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