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国子监论大明(2 / 2)
不少实学学子赴任一方为官,以实学之道大力兴修水利、集中各个地方财政。
圣贤有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样使得不少贫困落后的地方发家致富,百姓的日子也远超从前。
“民富国强,这才是实学之道的理念,同样亦是我大明朝的伟大之处。”
此刻国子大学之内。
不少外来的学子四处观赏,而在国子大学之内的在读学子面露笑意、面带谦逊,不少人也都参与了招待这些外来学子的工作。
或许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日,其中的不少人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同窗,成为国子大学的一份子。
但国子大学内也并非任何一处都能够任由外来之人四处参观。
“抱歉,这里不能去,乃是甲等班。”
“他们正在进行每月一次的辩论,商讨的都是我朝的国之大事。”
丙等班还有丁等班的学子负责接待,将那些无意来到甲等班附近区域的学子友善地引导离开,语气和善地缓缓说道。
所以大多数人也都还是很给面子,乖乖地退了下去。
国子大学之内可不只是单纯会讲理,君子六艺还有实用的强身健体之术。
他们同样擅长,其秉承的自然是陆羽的理念。
虽不至于做到文可安邦定国、武可上阵杀敌,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下国子大学之内所有的夫子几乎通通都朝着这个方向培养学子。
虽然培养的力度会逐渐加大,但培养出来的成果同样分外喜人,这也成了国子大学之内的优良传统,而且直到今时今日依旧延续了下来。
此刻,甲等班之内。
放眼望去皆都是这天地之间一等一的实学人才,甚至其中不少人已是被朝堂预定,只需要走上一个流程,参加科举秋闱上榜,随后便能按照之前定下的契约,在各处的实学衙门、工部、刑部、户部、兵部之内一展所长、大有所为。
这也是国子大学和当地官方衙门以及地方之间慢慢形成的一种默契,效果还是分外不错的。
“如今天下国之大事,便在今朝。此乃大势已不可改,只有先从小事做起,或许才能在我们的努力之下一一变迁。”
于谦兄说的话甚是在理,“当今天下之事,尽数系于百姓民心,而实学之道的威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天下之处,哪怕是陛下也万万不可轻易变动,否则极易引起国朝动荡。
而我等之人所能做的,便唯有在这实学大势之中顺势而为,方可见我大明的千秋万代。”
在国子大学之内,但凡能进入甲等班的人,个个心中自有韬略,自然都明白当今大明的实学发展到了一种怎样的水准,所以不可能在这个核心问题上有半分动摇,一一都深以为然地频频点头。
“大事乃是实学一道,可小事又有哪些?我等之人可得好好探讨一下。”
此话乃是杨荣开口。
他面露微笑,一对略带挑衅的目光朝于谦看去。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久而久之,哪怕是甲等班之内的一应良才,也时不时会出现这种争论。
不过好在是良性竞争,所以甲等班之内的夫子也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尤其是在看到于谦、杨荣,包括杨浦他们这些人的学业进展之后,夫子们便更没有阻拦的必要。
万一影响了这几个学子日后的锦绣前程,他们一个个可是罪恶滔天、闯了大祸。
“大事乃是国之韬略,而小事自然便是各行各业及社会的发展情况。”
于谦抿着嘴唇一笑。
杨荣却嗤笑一声,摇头道:“实学乃是大事,乃是国策,可当今天下自有其小节,正是这些小节能够助力实学国策徐徐前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若是连这些实学相关的小节都要几分犹豫,那还有我们实学学子的发挥之处吗?
岂不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
此事才是真正的不妥。
所谓千秋大业、社会各个方面,你这话实在有些形而上学、假大空了,于谦。”
杨荣几乎指名道姓地说道。
于谦并不恼怒,反而嘴角带笑,在这个话题上继续深入探讨,也愿意承认杨荣刚才说的那些话的确很有道理。
杨浦见状同样插了一嘴。
既然这么多人都参与进来,有他一份又何不可?
只见他轻轻一笑:“实学小事,既在各行各业,同样也在这些具体政策之中。”
“既然杨兄和于兄二人平分秋色、互不相让,不妨日后入了庙堂各走各路,反正无论是关注各行各业还是钻研实学小节,都对我大明社稷有利,又何须在此刻逞这份口舌之快?”
“本就不必如此。”
杨浦站出来专门解了围。
其他甲等班的优秀学子听了后也同样走上前来一一劝慰。
一时间,于谦和杨荣两人自然也是无话可说。
就当话题即将结束之际,突然间一道身影微微起身,身影瘦小、个头也稍稍有些矮,可他一有动作。
几乎瞬间,国子大学甲等班的众人便立刻投来目光。
只因此人的身份,哪怕在甲等班的优秀学子之内依旧那般显赫,想让人忽视都极难。
“原来是陆师弟,不知师弟可曾有何高见?”
此话一出口。
顿时就连甲等班优秀学子中的几个“学霸学神”,如杨荣、杨浦、于谦,还有之前的解缙等人,也一一投来好奇的目光,面上流露出几分若有若无的期盼之色。
陆昊乃是陆羽的子嗣,而且还是陆家的嫡长子,坊间传闻他现如今更是跟当朝长公主结了娃娃亲。
陆昊心里面自然知晓,这并非坊间传言,而是事实。
但此刻实在没什么太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