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顾监生再作名著(2 / 2)
大明自然是没有银行,也没有面向国际,更没有什么系数的概念。
顾青只能是尽可能地贴近大明的制度,贴近大明的商业,以及对当下商业进行了一次抨击。
毕竟,几十年之后,朝堂之上有着党争,而朝堂之外,也存在着什么晋商、徽商、浙商等等商贾们的拉帮结派。
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斗不休,根本就不管国祚如何,更不在乎民族之大义。
说白了。
人的思想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社会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就好比,有人说,垮掉的一代。
崇祯时期的人,似乎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垮掉的一代。
从上垮到下。
张居正抿了抿嘴,只觉得口干舌燥。
“可有茶水?”
游七连忙转身,端着热茶水过来,给张居正倒了一杯。
他可是很少见到自家的老爷看一本书,能够如此沉迷,竟然看了两个时辰,他叫了三遍,都没能够叫醒。
当下也有一些好奇,张居正看的是什么书。
张居正深呼吸一口气。
他总算是明白申时行为何会如此夸赞这本书。
也总算是明白,王锡爵为何主动给他邮寄这本书,却没有说太多。
“收拾收拾,准备回京吧。”
张居正喝了一杯茶水,润了润之后,才感觉自己好受了一些。
这一本书,给他带来了太大的震撼。
也让张居正收获颇丰,他发现自己的新政有着太多的不足。
虽然看起来好像是革除了大明的弊政,但是留下来的隐患也非常多,就好像是烛火,燃烧到了最后,就成了灰。
自己的新政,一旦没有自己来主持,必定会成为灰,烟消云散。
和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等,又是何等的相似。
他现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回京,想要见一见写出这本《货币论》的作者顾青。
那位能够写出《算学新解》,又写出《货币论》的少年。
他想要问一问,对方对于自己的新政有什么看法。
他总觉得,自己问了,会有一些收获。
游七听了,有一些意外,却又不会问,张居正吩咐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张居正把手中的书放进了木匣子里面。
还没有看完。
但是要看这本书,就必须要花时间。
先吃饭。
若不是游七提醒,他可能还不感觉到自己饿了。
张居正吃着饭。
游七则是去收拾着,告诉张家人,张居正明日就要启程回京了。
这该准备的也要准备,该安排的也要安排。
张家人对于张居正突然回京,也有一些意外,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毕竟,圣上都派了两位大太监前来,请张居正回去主持大局,六部、内阁那边也派来了官员。
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张居正随时回京的准备。
……
顾青在写完《货币论》之后,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先是给国子监祭酒王锡爵看了看,还请他帮忙作序,算是先把王锡爵拉下水。
毕竟,王锡爵乃是国子监祭酒,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人脉非常广。
有着他作序。
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
到时候,真的要是开口叫骂,也不至于骂的很难听。
王锡爵看了之后。
当时就激动不已、焦躁不安、犹豫不决了。
因为这一本书,写的实在是太好。
却也因为太好。
肯定会招来非议。
毕竟,大明对于商人可没什么好的看法,一直都是重农抑商。
而这一本《货币论》字里行间都在说,商业的发展对于百姓,对于国祚有着那些好处。
货币和商人之间是分不开的。
顾青所写的《货币论》里面就有这样一段内容。
【夫货币者,流通之媒也,行于市井,通于有无。商贾者,贸迁之徒也,以货殖为业,求利于四方。故货币与商贾,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其关系至密矣。
昔者,民物阜丰,货贿充溢,于是有商贾之兴起。彼持货币,跋涉山川,贸迁有无,以通其货。货币之为用,如血脉之流通于人体,不可或缺也。无货币,则商贾无以交易;无商贾,则货币无以流通。二者相须为用,缺一不可。
且夫商贾之利,皆源于货币之增殖。彼以贱买贵卖为术,积少成多,由微至著。货币之流转愈速,则商贾之利愈厚。故商贾皆乐其业,勤于贸易,以冀货币之增殖。
然则,货币与商贾之间,亦有相制之道。货币之多少,关乎物价之涨跌;商贾之兴衰,关乎市井之荣枯。若货币滥发,物价必腾,商贾虽欲贸易,而民力已困,难以为继。若商贾凋敝,市井萧条,则货币之流通受阻,经济之繁荣不再。
故善治者,必明货币与商贾之关系,调其盈虚,节其流通。使货币之多少适中,物价之涨跌有序;商贾之兴衰有度,市井之荣枯有常。如此,则经济繁荣可期,民富国强有望矣。】
王锡爵看完这一本书,就相当于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
原来,区区一个铜钱,竟然也有着如此大的学问。
特别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这般新词,也能让人不禁感叹顾青的学问。
王锡爵也仅仅是犹豫了片刻,最后深呼吸一口气,在上面写下了他的序言。
之后,就把这本书拿去书局,让人刊印了好几本。
顾青其实并不知道王锡爵已经拿着他的书,刊印了好几本,然后送人了。
他还在等着王锡爵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以及,这本书能不能示人。
毕竟,这本书肯定会引来非常大的争议。
《货币论》性质和《算学新解》不同,其涉及到的领域,影响到的人也都不同。
过了几天。
等到书局刊印出来了十余本,王锡爵才把《货币论》送还给了顾青。
“未曾想到,你竟然能够写出这样一本书。”
“也未曾想到,一个货币,其中竟然有着如此多的道理。”
“更难想到,你又是如何悟出来的?”
面对王锡爵的提问,顾青早就想好了该怎么回答。
“老师,学生自《算学新解》第四册写完之后,便开始学习洋文,后来,通过西洋人了解到,他们也有货币。”
“而且,两地之间相隔十万八千里远,却都是选择了以黄金、白银作为货币。”
“学生不解,毕竟相隔如此之远,地域不同、语言不通、容貌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可却有一样是相通的,那就是金币、银币这种货币。”
“学生觉得这也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
“便开始翻阅古籍,寻找答案,从上古时期的以货易货,再到后来的贝壳为货币,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都出现了刀币、铜币,最终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从而发行秦五铢,铜币则是正式成为了中原之货币,一直沿用到现在。”
“而学生又从西洋人那边了解到,他们也有用石头、贝壳作为货币,后来,则是直接用黄金、白银铸造货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黄金、白银便于储存,不易生锈、腐蚀等,才会被选择成为所有人都认同的货币。”
“如此……。”
顾青说完自己写这本书的初衷。
王锡爵听了,也是十分满意地捋了捋胡须,“好一个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心思细腻的少年郎!”
“大明有你,大明幸焉!”
当别人都还在对诗词歌赋、科举考试而趋之若鹜、执迷不悟的时候,顾青却能于西洋人的经文之中发现简易数字计算法,又能通过西洋人所用货币和大明货币相同,开始研究货币。
这般学生,天下少有!
他当即又说道:“老夫已经把你这本书拿去刊印,然后送于张太岳,相信,他们看了之后,会有所收获。”
“张太岳如今推行新政,志在革除大明之弊政,而你这一本《货币论》或许对他有用。”
顾青抬起头,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最后也只能是躬身施礼道:“老师抬爱,学生皮毛之言,岂敢和首辅大人的新政之法相提并论。”
却又补充了一句,“若能帮助首辅大人之新政,能在革除大明弊政出一份力,学生也是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引以为傲也。”
因为顾青原本也想着,该如何把这本书,送到张居正的眼前,让他看一看。
但是,却还没想到什么合适的办法。
却不想,王锡爵已经这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