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万历公务员 > 第117章 摊丁入亩(日万)

第117章 摊丁入亩(日万)(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乡试放榜的程序非常严格。

考官们在阅卷后会先填写草榜,即初步的录取名单。

草榜填写完毕后,所有参与考试的官员会集中核对试卷和名单,最后按照录取名次填写正式的榜单。

填榜时,通常从第六名开始写起,直到最后一名,然后再从前五名倒写至第一名。

填完榜单后的第二天,榜单会在顺天府署或各省份的布政使司或巡抚署门前张挂,并由士兵看守三天后收缴存档。

乡试的榜单一般都是在九月初开始放榜,也被称之为‘桂榜’,又被称之为‘乙榜’,或者是‘乙科’。

顾青在这一次的考试,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那就是在考卷上写下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之策。

要的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

普通的对策肯定是无法在这七千余考生的乡试之中脱颖而出。

唯有如此,才能赌一把。

不成功,便成仁。

若是在崇正时期,又或者是在嘉靖时期。

这一张考卷肯定是零分。

但是,如今是万历时期,还是张居正还活着的万历七年,所以这三策对于张居正等人来说,绝对是锦上添花。

顾青确定自己有赌的心思,但是却也是做了一个完全之准备。

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已经占尽了。

顾青还是有信心这一次能成的,不至于说,写了之后,成不成直接交给老天爷。

赌,那也是要有着赌的资本,有着最大的胜算概率,才会下手啊。

果然。

乡试考试结束后的第五天。

张居正就让人暗自带着他到了一处清幽的庄园里面,询问摊丁入亩等政策。

毕竟,现在还没有到放榜的时间。

张居正若是正大光明地和顾青交流,等到放榜的那天,顾青若是高中,必定会有人弹劾他徇私舞弊。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做。

不过嘛。

纸是包不住火的。

今年乡试一考生在考卷上面写出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之策,引得整个内帘官们争相讨论,最终甚至是上表到了内阁一事,也是很快就传开了。

“你又给了老夫一个很大的惊喜。”

张居正今日的神色看起来似乎又好了一些。

不像是前段时间那般面色苍白,面容看起来还有一些黑瘦。

或许,顾青所写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之策,让他看到了大明未来的希望。

所以整个人也就稍微有一些释然了,压在身上的担子似乎也感觉轻多了。

睡眠自然也就变好了。

顾青则是回道:“学生不过是拾人牙慧,在见到了张大人的新政之后,觉得还可以进一步的完善,毕竟,学生乃是农户之家出身,对于农户的情况最为了解。”

“如今大明地方上出现的土地兼并最为严重,犹如当年之唐朝末年,因为土地兼并之现象导致了兵田被侵吞,而府兵制也只能是被废弃,变成了募兵制。”

“甚至是到了后来,土地兼并促使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断了大唐的根基。”

顾青这一番话,倒是让张居正有一些意外了。

“唐亡,难道不是亡于唐玄宗吗?”

顾青回道:“唐玄宗的晚年昏庸,放权于丞相,又猜疑太子,宠信安禄山,只不过是其一。”

“这是唐朝走向没落的转折点。”

“而在这之后,唐朝逐渐失去了对地方上的把控,失去了兵权,才彻底走向了灭亡。”

张居正点了点头。

这个点,他其实也能看得到,但是从顾青的口中说出来,就又是一层意思了。

而顾青则是继续道:“张大人,在学生看来,明朝距离亡国也已经不远了。”

张居正一听,直接剧烈地咳嗽了一下。

“咳咳……。”

顾青愣了一下,然后连忙起身,倒了一杯热茶,递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喝了几口,这才缓解了一些。

“你可知道,你这一言,可谓是大逆不道也?”张居正抬眼看了看顾青。

顾青却很真诚地回道:“学生知道。”

知道你还说?

张居正疑惑了。

顾青认真地看着张居正,解释道:“张大人,学生当初就有言,这大明新政推行多久,就要看大人能活多久。”

“便是大人活的久一些,却也未必能够一直推行下去。”

“因为陛下终究是要长大,是会执掌天下的啊!”

张居正一听,就沉默了。

他看好的申时行、王国光,甚至是和他狼狈为奸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都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他们看来,自己这些人似乎已经拿捏了小皇帝朱翊钧。

但是唯有作为帝师的张居正如今感觉出来了,朱翊钧已经慢慢地拥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自己的情绪,变得不那么听话,也不是那么的让人放心了。

他很想要告诫冯保,做人留一线。

朱翊钧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位十岁的幼帝了。

今年,朱翊钧已经十七岁了。

他已经成为了少年郎。

不仅如此。

朱翊钧也于去年举行了大婚。

我们不能再把他当做是幼帝看待了。

可是,张居正不能直接和冯保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旦冯保感觉到朱翊钧超出了他的掌控,必定会心存芥蒂,甚至是还会做出一些什么疯狂的举动。

张居正对万历帝其实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毕竟,朱翊钧登基为帝的时候,才十岁啊。

是张居正教导了这七年的时间,也正是因为朱翊钧登基为帝,张居正为帝师,把持朝堂,推行了新政。

所以说,张居正的内心之中也很矛盾。

可这一点,似乎没有人主动地在他的面前点破。

顾青是第一人!

顾青自然是要点破的。

这大明没了朱翊钧,还能再立一个皇帝。

可若是没有了张居正,那就真的要亡国了。

他顾青以后的路,就会有着更大的阻碍。

毕竟,没了张居正的朱翊钧就好像是没了一个枷锁,彻底地放飞了自我。

能从宠信张居正,把他抬到了内阁首辅、帝师,甚至是大明文忠的位置上,却又在张居正死后,突然之间恨之入骨。

这种君王,也只有张居正活着,才能慢慢地磨一磨。

就算是以后,张居正病逝。

最起码,留下来的不是一个彻底没救了的烂摊子。

张居正深呼吸一口气,强撑着身子,让自己保持着清醒,紧紧地盯着顾青。

眼神之中,露出了复杂之色。

“你是第一个在老夫面前,说这些话的人。”

“老夫如何不明白,可是……。”

张居正还是不想放权,还是觉得这大明也只有他才能挑得起两京一十三省的重担。

“张大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如今新政已经实行七年,可大人听过这天下士农工商们对于新政的心声嘛?”

“大人又曾听过陛下的心声嘛?”

“大明不是大人一人之大明,是陛下、是朝野诸公,是大明天下人之天下啊。”

“大人想要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可大人有没有想过,大人的身子骨还能撑几年呢?”

“一旦大人有个什么意外,这新政还能实行下去吗?”

“便是朝堂之上有着申大人、王大人等忠臣,可大人便觉得当今之陛下,以后还愿意一直践行着大人之新政吗?”

张居正看着顾青微微蹙眉,他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个十八岁的少年郎,一个才刚刚参加乡试的学生,竟然能够有如此长远的目光,甚至是对当今陛下还有一些了解。

可是,他从未见到过当今陛下呀?

“你未曾见过陛下,为何会对陛下有如此之看法?”张居正的声音已经有一些沙哑了。

他原本只是为了‘摊丁入亩’来的,可这一见面,顾青便是又甩出来让他心惊肉跳的问题。

张居正也是第一次见到比他还要激进的人。

顾青假装叹了一口气,回道:“唉,大人,当年之学生便是如此啊,从记事开始便跟着阿姐一起下地干活儿,看着堂哥去县里识字读书,被人称之为大郎。”

“八岁之时,我也曾对堂哥羡慕不已,不知所谓地提出了要读书。”

“母亲却面露难色,而阿爷则是让我好生地跟着阿姐捡麦穗、除草,大伯更是直接说,我不是读书那块料。”

“十二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成为了家中的一丁,每日的活儿,和阿姐不相上下。”

“以前,阿姐还能帮衬着我,后来,农活儿越多,阿姐也帮不过来。”

“学生却更想要读书,并非是觉得种地很苦,而是看到父亲、母亲、阿姐很苦,想要改变现状,想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而读书便是唯一的路。”

“可是,这条路只能是堂哥在走。”

“学生若想要读书,除非家中再多几十亩地,又或者是大伯高中秀才。”

“后来,大伯玩物丧志、好赌成性,出了意外。”

“父亲、母亲跪在了阿爷面前,求着他,供学生读书。”

“学生若非十二岁那年开始读书,从而明白许多道理,此生怕是也会积怨啊。”

顾青的意思就是,皇帝朱翊钧和他早年的遭遇差不多,人微言轻,做什么都不被允许,被人操控着。

要不是后来有了机会读书,走出了这个牢笼。

那他可能一辈子都被困在里面,时间长了,肯定会心怀怨恨。

朱翊钧又何尝不是呢?

他也是因为年幼而人微言轻,然后被李太后、张居正、冯保三人操控,如今七年过去。

朱翊钧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十岁的幼帝,他已经十七岁了。

李太后、张居正、冯保三人又能活多久,又能操控多久呢?

张居正又一次被顾青这种犀利的话题给干沉默了。

那些个御史也弹劾过他专权。

可是,那时候的张居正只是觉得这些人乃是反对他的新政,并不当作一回儿事儿。

顾青不一样。

他写出了《货币论》这种真知灼见。

又写出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这种良策,算得上是和他是同道中人。

张居正原本还想要培养顾青为接班人呢。

然而,顾青却在第二次和他见面的时候,直接提出了这些个犀利的问题,指出了他新政的弊端,甚至是也指出了他专权的问题。

张居正这一次并没有反驳,也没有觉得顾青说的太过,让他十分的‘不舒服’。

他现在确实是不舒服。

但是这种不舒服,并不是觉得顾青在指责他,在骂他。

张居正很明白,顾青说的都没有错。

也正是因为没有错,过于直白,反倒是让他的内心有一些不舒服。

“咳咳,那你可曾想过,老夫已经没了后退的路?”张居正沉默了一会儿,轻咳了几下,问道。

顾青回道:“张大人,谁说你没有后退的路呢!”

张居正愣了一下,看着顾青,他第一次在一个少年郎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

“你有何策?”

顾青回道:“大人,一个活着的张居正,一位死了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不一样的。”

这大明终究还是要交到朱翊钧的手中。

也终究还是要落在年轻一辈的读书人手中。

新政再怎么好。

那也要能够一直实行下去。

只有十年的万历新政是无法改变大明亡国之路的。

张居正一死,带来的连环反应实在是太大了。

不仅仅是新政被推翻了,又回到了嘉靖末年的那个明朝,甚至是连嘉靖末年都不如。

还有各方面的连环反应,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受到了牵连,比如申时行、万国光等人,又比如,那些阿谀奉承之辈趁机上台等。

看看后面的大明成了什么样子?

万历三大征。

萨尔许之败。

这时候的大明朝,只有中年时期的朱元璋来了,再用他那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的能耐,重塑汉统。

顾青的建议那就是还政于朱翊钧,但是却又不是全还了。

总要让十七岁的朱翊钧尝到做皇帝,执掌天下的滋味,最起码,在他已经有了自尊的意识之后,要给与足够的尊重。

毕竟,他是大明的皇帝,是这个皇权之上的时代的九五之尊啊!

哄好了朱翊钧,一切都好说。

哄不好他。

那一天翻了脸,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张居正活了这么多年,能从嘉靖到隆庆,再到如今的万历,自然也算是一只老狐狸。

只不过,有时候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再加上顾青又是纵观整个历史,看了万历十五年,两者自然没有什么可比性。

张居正是张居正。

顾青是顾青。

张居正以为自己把朱翊钧教导的还算是不错,也以为,自己找到了申时行、王国光这样的接班人。

怎么也会把新政一直推行下去。

然而,顾青却直接告诉他。

事实并非如此。

他以为的都是他以为罢了。

张居正又又叒地被顾青给干沉默了。

说白了。

就是有一点儿破防了。

顾青继续道:“若想要让新政推行下去,让大明中兴,挽大厦之将倾,必须要建立一个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遵守的规则。”

“就算是少部分人有着反对之声,可是他们翻不起大浪。”

“一个上到九五之尊,下到黎民百姓们都能承认,也都认为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良策,大家都能够各安其命的规则。”

“唯有如此,便是皇帝、张大人等等一代人一代人离去,新政依然还在。”

“就像是这施行了千年之久的科举之制一样。”

“便是改朝换代,也依然会沿用。”

“而非人亡政息。”

张居正喝了一杯热茶,压了压,深呼吸一口气,让自己保持着清醒,思考着自己和顾青这一次见面,又是如何谈论到这个沉重的话题之上的。

似乎……好像是从顾青的那一句大逆不道之言开始。

不得不说,这位少年郎的胆子实在是太大了。

而能写出《货币论》的人,若是没有那几分胆量,便是想到了书上的那些知识点,却也不会写出来吧?

张居正沙哑着声音,回道:“你说的不错,也是第一个在老夫的面前说起这些话的人。”

“可你也应该知晓,过刚易折。”

“你如今这般,在老夫面前激进进言,应该也有着自己的一番打算吧?”

顾青很诚实地回道:“回大人,学生确实是有着自己的一番打算,如今之大明因大人之新政,似乎有中兴之象。然则,学生却从大人的身体状况看出来,这新政似乎维持不了几年。”

“便是有着申大人等主持大局,可这天下反对新政者太多,还都是士绅,这些人若是联合起来,足以让申大人等人难以招架。”

“再加上陛下……。”

“学生以这些情况,推演出来几条路,到时候,走哪一条,便视情况而定。”

张居正没有想到顾青竟然真的回答了他的问题,也真的有自己的打算。

甚至是还推演出来了几条路。

当即想也不想,问道:“那几条路?”

顾青便回答了自己推演的几条路。

第一个就是最好的结果,第二个则是不好不坏的结果,第三个则是最坏的结果。

好的结果,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不好不坏的结果,也有办法去补救。

而最坏的结果,那就只能是尽力挽救,没了新政,那就直接动刀,一刀一刀切掉几个毒瘤。

能为大明续几年是几年。

若是以前的张居正对顾青的刀,绝对有一些兴趣,也觉得这种方法适合他。

而如今的张居正却觉得顾青有一些激进了。

多少有一些少年意气用事一样。

这种方法自然是不可取,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步步为营,壮大自身,掌握绝对的权柄,再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动刀子。

不然,就会步入他的后尘。

和他的新政一样,人亡政息。

大明依然还是会走向亡国之路。

“咳咳,非也,非也,你既然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应该想出最好的应对之策,而非这般雷霆手段,须知道物极必反,你这样和老夫的新政,又有何分别呢?”

张居正摇摇头,觉得顾青所想出来最坏的结果,却没想出来最好的办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