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火候已足(2 / 2)
张院判胸膛起伏,声音却异常平稳有力:“同时,为证那天花衣物之毒力未失,亦择两名从未染痘、身强体健之忠仆,同着毒衣,以为对照!”
康熙的手,无意识地握紧了。
“十四日间,对照二人,一人于第五日始发低热,第七日臂面现红疹,高热不退,痘疮渐起,确染天花!另一人于第十日亦现发热出疹之象!此足证那衣物所染天花之毒,凶戾未减!”张院判的声音带着沉痛,却无比坚定,“然,微臣自身,同着毒衣十四日,朝夕与天花之毒相伴,竟无一丝发热,无半点红疹,饮食如常,精神不辍!安然度过险关!”
他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难以言喻的光芒,声音因激动而颤抖:“皇上!此非侥幸!此乃铁证!牛痘所生之牛气,确能抵御天花剧毒之侵袭!微臣以残躯朽骨亲试此道,历经凶险,终得确证!牛痘之法,非但无害,更能引动人身防护之力,以微恙御剧毒!此乃夺天地造化之功!若行此法,我大清稚子,将永绝天花之劫!此乃千秋之功,万世之福啊皇上!老朽恳请皇上明察!准行此法,泽被苍生!”
张院判再次深深叩首,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之上,沉闷的声响如同敲在每个人的心上。花白的头发在烛火下颤动。
养心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令人窒息的寂静。
康熙帝僵坐如石。目光从张院判臂上那三处沉默的疤痕,移到他因激动而涨红却无比坚定的脸,再移到胤禛沉静如渊的眼眸。乡野牧人的证言,太医院院判的亲身试种,左臂上清晰可见的痘疤,以及那用两名对照者的病痛和自身安然无恙所铸就的铁证,牛痘接种者,确能抵御真正的天花传染!
天花!悬在大清,悬在他爱新觉罗子孙头顶的利刃!多少稚子夭折,多少家破人亡!若,若此法真如他们所言……
巨大的震撼与难以置信的狂喜,在帝王胸中翻江倒海!他放在炕几上的手,竟无法抑制地微微颤抖起来。
胤禛一直沉默地注视着康熙的反应。此刻,那如山岳般的身影上前一步,声音沉稳如磐石,打破了殿内令人窒息的沉默:
“皇阿玛!张院判一生行医,仁心济世,其言其行,天地可鉴!其以身试险,亲证牛痘御毒之效,更是功在千秋!儿臣亦深知此事惊世骇俗,故反复查证,直至根基稳固,成色确凿,方敢冒死陈情!此法虽初闻匪夷,然根基已固,火种已成!儿臣恳请皇阿玛,为天下稚子计,为社稷千秋计,准予秘密试种!由张院判主持,太医院精干太医协助,先在可靠包衣家生子中谨慎推行!若成效确凿,再徐徐图之,广布四方!儿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此法定成!”
他的话语,如同最后一锤,敲定了乾坤。康熙的目光缓缓扫过胤禛,扫过跪伏在地、脊背挺直如松的张谦,最终落在那份摊开的肃州账册上。一个指向毁灭与清算,一个指向希望与新生。
许久,久到梁九功以为皇上不会再开口时,康熙终于缓缓地、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那声音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疲惫,却又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决断与希冀:
“准。”
雍郡王府,西暖阁。
午后的阳光暖融融地洒进来,宁楚克额角的金蝴蝶折射着温润的光。她和弘晖围在筱悠身边的小炕桌旁。桌上摊着几本泛黄医书和打开的小锦盒,盛放着枸杞、山药片、薄荷叶、茯苓等药材。
“额娘,这个香香的、有点苦的片片是陈皮,理气的,对不对?”宁楚克拿起一片陈皮,小脸认真。
“宁儿记得真清楚。”筱悠笑着点头,拿起一块茯苓,“这个白白的是茯苓,健脾祛湿的。”
弘晖拿起鲜嫩的薄荷叶闻了闻:“薄荷清凉,解暑热,清头目。”
“晖儿也记得好。”筱悠赞许道,拿起红艳艳的枸杞,“枸杞补肝肾,明目。”
暖炕另一头,四个小的各自安静玩耍。弘昐、弘时摆弄积木,弘历抱着布老虎啃。弘昀盘腿坐在最里面,专注地对付着一个比昨日复杂的鲁班锁,小眉头微蹙,眼神沉静,阳光落在他安静的侧影上,长长的睫毛投下阴影。
筱悠的目光掠过专注的弘昀,再回到眼前辨识药材的一双儿女身上。养心殿内那声沉重的“准”字所激起的涟漪,终将改变无数命运。而此刻暖阁里,药香弥漫,阳光静好,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认着药材的名字,弘昀手中的鲁班锁发出细微的咔哒轻响,一切安稳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