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自发而起的拍卖会(1 / 2)
演播大厅里死一般的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摄像机忠实地记录着三位“专家”脸上那堪称调色盘般的精彩变化——从震惊到煞白,再到一丝绝望的灰败。
周先文将三人的窘态尽收眼底,心中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想笑。
他不是故意要打脸,实在是这几位自己撞上来的。
系统任务要紧,立威也只是顺带。
他要的是关注度,是影响力,现在看来,效果拔群。
他收回证件,放回背包,动作不紧不慢,透着一股子从容不迫。
“好了,关于我的身份,只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接下来说的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专业依据的。”他语气平和,仿佛刚才丢下的不是炸弹,而是一片羽毛。
“现在,我们回到这幅《平安帖》摹本上来。”他的目光重新聚焦在那幅静静躺在展示台上的字帖,眼神变得专注而深邃。
全场的目光也随之移动,经过刚才的身份震撼,现在所有人对周先文即将进行的解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和信服。直播间里的弹幕更是疯了一样地刷屏:
“卧槽!国家级大佬亲自下场鉴定!”
“前排听课!大佬开讲了!”
“刚才那三个专家呢?怎么不说话了?脸疼不?”
“心疼那三位一秒钟,踢到铁板了,不,是踢到金刚钻了!”
“快讲快讲!这《平安帖》到底是不是真的?”
周先文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表演”。
“王羲之的《平安帖》,真迹早已失传,存世的主要是后世摹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卷,是唐代的双钩填墨摹本。”他没有用过于生僻的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
“首先看纸张。”他示意摄像机靠近,“这是唐代特有的硬黄纸,纸质坚韧,色泽温润,经过千年岁月,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古旧感,但绝非是那种人为做旧的僵硬和火气。”
“大家可以注意看纸张的纤维,细密而均匀,这是当时顶级的造纸工艺才能达到的水准。”
“再看墨色。”他指向字迹,“典型的唐代墨法,墨色沉厚而不滞涩,层次感非常丰富。”
“注意看这几个字的笔锋转折之处,墨色有自然的浓淡变化,这是因为双钩填墨时,需要先用细线勾勒轮廓,再用墨填实。”
“这种技法极其考验功力,稍有不慎就会显得呆板。但这幅摹本,笔画流畅自然,墨色饱满,神韵十足,几乎完美地还原了王羲之原作的笔意和气韵。”
他一边说,一边用激光笔轻轻点出几个关键的字:“比如这个‘安’字,宝盖头的舒展,女字旁的婀娜。”
“这个‘之’字,捺笔的回锋,牵丝映带间的潇洒飘逸……都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唐代摹本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采。”
“最后,我们看印章和题跋。”他指向卷后的几方印章和文字。
“这几方印章,包括‘政和’、‘宣和’内府收藏印,以及后世名家的鉴藏印,其印泥颜色、篆刻风格、钤盖位置,都与历史记录和传世的其他宋徽宗内府收藏品上的印章特征完全吻合。”
“后面的题跋,无论是明代董其昌,还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题,其书法风格、用语习惯,也都符合他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
他的讲解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每一个论点都有具体的细节支撑,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原本对古字画一知半解的观众,此刻也听得津津有味,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宝公开课。
那三位专家,此刻更是面如死灰。周先文说的每一点,都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他们脸上。
他们之前信誓旦旦的“假货”,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可笑。
周先文说完,环视全场,最后目光落在那三位几乎要缩进地缝里的专家身上,语气依旧平和: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我的结论是,这不仅是一件唐摹《平安帖》的真迹,而且是流传有序,品相极佳的国之重宝。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都不可估量。”
“哗——!!!”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彻底沸腾了!
掌声、惊叹声、议论声汇成巨大的声浪,几乎要掀翻演播大厅的屋顶!
“国宝!真的是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