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你们争论的是个假东西啊(2 / 2)
“我看八九不离十!”贺老一拍大腿,眼睛瞪得溜圆,激动得胡子都有些发颤,“这釉色,这开片,错不了!典型的宋代汝窑特征啊!”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传世稀少,每一件都是国之瑰宝,价值连城。
一时间,专家席上炸开了锅。几位大佬你一言我一语,神情都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和兴奋。
李教授首先从器型和釉质入手,引经据典,详细阐述了其符合宋代汝窑“天青为贵”、“芝麻挣钉”和“梨皮蟹爪纹”等典型特征。他认为这件三足樽器型古雅,釉色纯正,开片自然,极有可能是宋代汝窑的真品,而且是传世品中的精品。
“李老言之有理,”张研究员紧接着补充,“但这弦纹的处理,以及足部的细节,我个人感觉,似乎又带了点元代钧窑的影子。汝窑在元代也有仿烧,虽然工艺上略有差异,但精品亦不在少数。这件,会不会是元仿汝的极品?”
此言一出,气氛顿时微妙起来。
宋汝和元仿汝,虽然都珍贵,但价值和历史地位,那可是天差地别。
“张研究员,此言差矣!”另一位来自地方博物馆的陶研究员立刻反驳,“元代仿汝,釉色通常偏月白或天蓝,少有如此纯正的天青色。而且元瓷胎体普遍厚重,这件器物的胎骨,从露胎处看,轻薄坚致,更符合宋代汝窑的特点。”
“陶研究员,话不能这么说。”一位收藏家出身的专家也加入了讨论,“我见过一些元代精品,胎体同样可以做到轻薄。而且这开片,虽说自然,但你们细看,部分纹路略显生硬,不似宋汝那种浑然天成的韵味,反而更像是刻意追求的效果。”
“此言有失偏颇!汝窑开片本就形态各异……”
“我看这釉面光泽,略显火气,不像是历经千年沉淀……”
“胡说!这明明是典型的‘酥光’,宝光内蕴!”
原本一团和气的专家席,此刻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李明博教授和故宫专家为首,坚持认为是宋代汝窑真品,价值无可估量。
另一派则以张研究员和那位收藏家为代表,认为虽是精品,但更像是元代或明初的高仿品,虽也价值不菲,但与宋汝不可同日而语。
双方各执一词,从釉色、器型、胎质、开片、包浆、工艺痕迹等各个方面进行激烈辩论。一开始还算克制,引经据典,条理分明。但说着说着,火气就上来了。
李教授急得脸红脖子粗,指着那三足樽:“你们看这釉色,这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意境,除了宋汝,谁能仿得出来?”
收藏家也不甘示弱:“李老,意境是虚的,工艺是实的!这足底的处理,明显带着后世的痕迹!”
贺老在旁边听得抓耳挠腮,一会儿觉得这边说得对,一会儿又觉得那边有道理,最后他大手一挥,力挺李教授:
“我老头子玩了一辈子瓷器,就信这第一眼的感觉!这玩意儿,老坑!绝对是宋代的!”
他这话,更多的是凭经验和直觉,学术依据就少了些。
主持人见状,乐得事态如此发展,这可是收视率的保证啊!他时不时地插几句话,引导着辩论的方向,让场面更加火爆。
台下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这种顶级专家现场“神仙打架”的场面,可不多见。
周先文坐在末席,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饶有兴致,再到现在,他额角已经开始微微渗汗。
就在众人为了这件“宝贝”的年代和窑口争得不可开交时,他的脑海中,那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再次不合时宜地响起:
“叮!检测到目标物品:明代仿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年代:明代中期。”
“工艺:仿古瓷,胎质细腻,釉色模仿宋汝,开片系人为控制,有一定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综合评估价值:人民币一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