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鉴宝:谁捡漏只捡国宝啊? > 第79章 这才是专业的!

第79章 这才是专业的!(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但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件所谓的‘宋代汝窑三足樽’,它根本就不是宋汝,甚至连元仿汝都算不上。它就是一件赝品,一件明代中期仿制的工艺品。”

“虽然,它也算是个老物件,距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工艺也算尚可,模仿得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蒙骗过不少人的眼睛。但仿品终究是仿品,它的真实价值,撑死了,也就值我刚才说的一百万。”

周先文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明代仿品?!”

李教授第一个表示不信,他激动地反驳:“不可能!小伙子,你不要信口开河!这釉色,这开片,这器型,哪一点不符合宋汝的特征?就算是仿,也绝不可能是明代的,明代哪有这么高超的仿汝技术?”

张研究员也皱着眉头,带着审视的目光看着周先文:

“周顾问,你说它是明仿,可有证据?古玩鉴定,最重眼学,也重考据。你仅凭肉眼观察,就能一口咬定它是明仿,并且给出了一个如此精确的价值,这未免也太……武断了些。”

其他几位专家虽然没有立刻出声,但脸上的表情显然也是不信服的。

他们都是浸淫此道数十年的老行家,眼力、经验、学识,无一不是顶尖水平。

一件东西,他们几个人反复观摩、激烈辩论,都没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周先文这个毛头小子,上来就一锤定音,还把东西给砸了,这让他们如何能轻易相信?

周先文微微颔首,似乎早就料到他们会有此反应。

他走到那些碎片前,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块较大的残片,那上面正好带着一截弦纹和部分釉面。

“各位老师请看,”他将残片举起,示意众人,“首先,我们看这釉色。诚然,它模仿的天青釉色非常逼真,几可乱真宋汝的‘雨过天青云破处’。”

“但如果仔细观察,尤其是迎着光看,会发现它的釉面光泽,略微带了一丝火气,或者说,是一种‘贼光’,不够温润蕴藉。真正的宋汝,釉光是内敛的,如同美玉,含而不露,行话叫‘酥光’。”

“这种细微的差别,需要对比大量的真品才能体会。”他顿了顿,又指向另一处细节:“其次,是开片。”

“宋汝的开片,是自然形成的,纹路深浅不一,走向也看似无序,但整体却有一种天然的韵律感,所谓‘蟹爪纹’、‘冰裂纹’,都是形容其自然之美。”

“而这件器物的开片,虽然也做得非常像,但大家仔细看,尤其是在一些转折和边缘处。”

他用指尖轻轻划过一片开片纹路,“部分纹路显得过于均匀,甚至有些刻意,缺乏那种历经千年自然形成的灵动感。”

“这是因为后世仿造时,为了追求开片效果,往往会采用一些人为手段来促使其形成,比如急剧的温差变化,或者在釉料配方上做文章。这种人为控制下的开片,匠气就重了些。”

周先文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的残片递给离他最近的李教授。

李教授将信将疑地接过残片,又从口袋里掏出放大镜,凑到眼前仔细端详。

刚才因为光线和整体造型的迷惑,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微之处,此刻被周先文点破,再一看,神色不由得微微一变。

周先文没有停下,继续拿起另一块带着足底的残片:“还有这足底。宋汝多采用支钉烧造,底部会有细小的芝麻状支钉痕。”

“这件器物,足底露胎处,胎色泛灰黄,较为细腻,这一点确实与部分汝窑器相似。但是,它的支钉痕,这东西虽然也有,但排列过于规整,且支钉痕的切削处理,也略显生硬,少了几分宋代工匠的随意和洒脱。”

“更重要的是,露胎处的火石红,颜色过于鲜艳,不够自然沉着,这往往是后仿瓷器为了追求古旧感而刻意为之的结果。”

他娓娓道来,不疾不徐,条理清晰,每一处分析都点在关键之处,将之前专家们讨论时忽略或者有争议的细节,一一补齐,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原本还群情激愤的专家们,此刻都安静了下来。

他们一个个凑上前,有的拿起碎片,有的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那些曾经被他们认为是“珍宝”的残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