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慧眼识玉!安南布政班底!(1 / 2)
早在冯胜与傅友德率领大军“追着”胡季犛残军四处奔袭时,朱高炽便已在升龙府的帅帐中开始思考一个更为长远的问题——如何治理安南。
他深知,打天下易,治天下难。
如今安南的军事反抗虽已基本平息,但要让这片土地真正安定下来,让百姓真心归顺大明,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更需要一批得力的官员去执行。
因此,在战事尚未完全结束之际,朱高炽便已提笔给南京的朱元璋写了一封奏折,言辞恳切地请求老朱从全国范围内调派一批贤才来安南任职。
奏折中,他明确点了三个人的名字:交趾布政使黄福、交趾按察使暴昭、交趾指挥使盛庸。
对于朱高炽的请求,朱元璋与太子朱标都没有拒绝。
一来,他们深知朱高炽一向具备精准的识人之明,他所推荐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二来,治理安南确实是重中之重,需要有能力的人去担此重任。
接到圣旨时,黄福还只是山西清源县的一个小小主簿。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在清源县任上颇有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虽然官职低微,但他的才干早已通过地方官的举荐,传到了京城。
暴昭与盛庸则是另一番经历。
几年前,朱元璋下令开发岭北行省,号召天下贤才干吏前往建设。
暴昭与盛庸虽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响应号召,毅然前往。
在岭北的几年里,暴昭负责司法监察,他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为岭北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盛庸则负责军事防御与屯田事宜,他不仅带领士兵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还多次击退了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保障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两人在岭北闯出了不小的名头,深受朱元璋的赏识。
接到调令后,黄福、暴昭、盛庸三人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启程前往安南。
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以三人为首,从全国各地的官员中精挑细选,又选出了三百名有才有德、经验丰富的干吏,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安南治理团队”。
在广平镇大屠杀发生之前,这支团队便已成功抵达了安南的都城升龙府。
朱高炽一直将他们安置在驿馆中,没有急于安排工作。
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直到广平镇的消息传来,安南境内的反对势力被彻底清除,他才觉得,是时候开始对这些官员进行最后的考察和任命了。
这一天,升龙府的帅帐内,朱高炽与朱雄英端坐于上,帐下两侧整齐地排列着黄福、暴昭、盛庸等三百余名官员。
朱高炽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各位大人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助我大明治理安南,我在此深表感谢!”
“皇爷爷与太子殿下虽已对各位进行过筛选,但我与太孙认为,治理安南事关重大,仍需与各位亲自接触一番,以便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们会亲自面试各位。从黄福大人开始,依次上前答话。”
第一个被点到名的,便是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