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 第548章 前夕(上)

第548章 前夕(上)(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嘉靖三十六年,春寒料峭。

连日来关于“有限开海”的争吵暂告一段落,朝堂之上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平静,仿佛暴风雨前夕的沉闷。

百官皆知,那“试行”之策虽定,但由谁主导、在何处施行,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今日的常朝,气氛格外凝重。

嘉靖帝并未如往常般深居万寿宫,而是罕见地端坐于便殿御座之上,虽依旧身着道袍,但眉宇间那抹惯常的疏离淡漠褪去几分,换上了一丝属于帝王的、沉凝的威仪。

他目光缓缓扫过丹陛之下垂手侍立的衮衮诸公,在徐阶、高拱、赵贞吉等人脸上略有停顿,最终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前番议及开源节流,以纾国困。诸卿建言颇多,然切实可行者寥寥。”他语气微顿,仿佛不经意般提起,“朕近日偶翻旧牍,忽忆起前夕密云、通州之事。靖海伯陈恪,临危受命,以钦差督师之身,率孤军阻鞑靼兵锋于京畿之外,更于通州平原合围聚歼,生擒虏酋俺答,立下不世之功。彼时国事倥偬,后续论功行赏,似乎……尚未酬其全功?”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死寂。

徐阶的眼皮微微跳动了一下,高拱皱起了眉头,赵贞吉则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去岁通州大捷,战报辉煌,举朝欢庆。

但随后嘉靖帝沉浸于整治严党,加之陈恪因功高和“摘冠死谏”逼杀杨顺之事引得帝心微妙,对其封赏确实被刻意“淡化”了——仅仅赏赐了几顿御膳和口头嘉奖,但并未给予匹配其战功的更高阶文职或实质性的超擢。

此刻陛下旧事重提,意欲何为?

徐阶作为首辅,不得不率先回应。

他出列躬身,语气谨慎:“陛下圣明,洞察秋毫。去岁通州大捷,靖海伯确居功至伟。然则,陈子恒虽战功彪炳,年岁尚轻,入仕时日亦不算漫长,于朝廷规制而言,骤登极品,恐非……恐非养勋臣之道,亦难免物议。”

他巧妙地将“资历”问题抛出,这是阻挡陈恪更进一步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立刻便有几位科道言官出声附和:“徐阁老所言极是!靖海伯之功,朝廷已厚加封赏,如今已是伯爵之尊,外加兵部堂官之衔,已是殊恩。若再行超擢,恐开幸进之门,于朝廷法度有碍。”

“资历不足……”嘉靖帝轻轻重复了一句,手指在御案上无意识地敲了敲,脸上看不出喜怒,“诸卿所虑,亦不无道理。陈恪确是年轻了些。”

他话锋一转,仿佛从善如流:“既然资历尚需磨砺,不宜骤然位列枢垣,那么……外放历练,积累政声,方是正途。诸卿以为如何?”

外放?

徐阶心中猛地一动。这正中他下怀!

陈恪此人,能力太强,圣眷太浓,又深谙军工火器,留在京畿,常伴帝侧,迟早是心腹大患。

若能将其排挤出京城,放至一偏远之地,天高皇帝远,其影响力自然衰减。他立刻躬身:“陛下圣明!外放地方,牧民一方,确是历练勋臣、积累资望之上选。臣附议!”

高拱虽觉有些可惜,但认为让陈恪去地方实干一番也未尝不可,尤其若是能去一紧要边镇或财赋重地,便也默认了。

赵贞吉等人见首辅都同意了,自然也无异议,纷纷表态:“臣等附议。”

一时间,殿内竟达成了一种奇异的共识——将陈恪送出去。

嘉靖帝看着下方“齐心”的臣工,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快得无人察觉。

“好。”他缓缓颔首,仿佛经过深思熟虑,“既然诸卿皆认为外放历练乃培养栋梁之正途,那便如此定下。陈恪有功于国,此番外放,亦当予以相应职衔,以示朝廷不负功臣之心。”

他略作沉吟,仿佛在斟酌一个合适的职位,随即用一种近乎随意的口吻道:“南直隶乃国家财赋根本,人文荟萃之地。朕看,便调陈恪前往南直隶,任职……南京兵部右侍郎吧。”

南京兵部右侍郎!

此言一出,殿内许多官员,尤其是徐阶,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几乎要松一口气,甚至心中暗喜!

南京六部,素来是安置闲散、养老或暂时冷藏官员的“留都”闲职,虽品级与北京六部相同,但权责天差地远。

南京兵部侍郎,更是闲中之闲,主要负责些南直隶地区的卫所文书、操练稽核等琐事,几乎无任何实质兵权,更不涉核心政务。

陛下将陈恪放到这个位置上,明升暗降,实则是将其高高挂起,闲置起来了啊!

看来陛下对陈恪的忌惮和疏远,并未因旧功而改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