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 第568章 如火如荼

第568章 如火如荼(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如此一来,港口的建设成本和压力,被极大地分摊到了每一个投资者身上。

这笔账,商贾们心里岂能不明白?

这“免费”的土地,实则早已在船引认购时付过了钱,如今还要自己投入巨资兴建,这靖海伯简直是空手套白狼的高手!

但事已至此,他们已投入了巨额前期成本,如同上了赌桌的赌徒,此刻岂能因心疼建设费用而放弃即将到手的肥肉?

更何况,看着那日渐成型的港口轮廓,看着靖海伯雷厉风行、言出必践的作风,他们对未来的盈利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于是,抱怨归抱怨,行动上却一个比一个迅速。

一旦地块划定,立下契书,各家立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苏州、松江等地雇佣来的泥瓦匠、木匠队伍开始开进指定的区域,打地基、砌砖墙、上梁柱…一片片新的工坊、仓栈以惊人的速度,围绕着核心港区拔地而起。

整个上海浦,仿佛一个巨大的、拥有自我生长能力的有机体,在一种近乎狂热的氛围中,疯狂地扩张、成型。

陈恪站在临时衙署的望楼上,俯瞰着这片日益喧嚣、尘土飞扬却生机勃勃的土地,眼中充满了血丝,嘴角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却满足的弧度。

他的算计,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背后,自然少不了南京守备太监张顺的“默契”。

那五万两雪花银,以及后续偶尔“孝敬”的海外新奇玩意,显然发挥了作用。

张顺管辖下的南京内官监、营造司等部门,对于上海浦工地上所需的某些特许建材的调拨放行,变得异常“顺畅”。

甚至某些需要与南京兵部、工部协调的文书流程,也少有刁难,一路绿灯。

陈恪心里清楚,这并非张顺转了性子,而是那太监看清了风向,知道陛下对此事的关注,更看到了其中或许能分润的潜在好处,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但陈恪绝不会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太监的“善意”上。

他最重要的定心丸,来自北方。

几乎每隔十日,一封由他亲笔起草、字斟句酌的密奏,便会由快马直送京师,直达西苑精舍。

奏疏中,他极少诉苦,更不提及任何具体困难与政治博弈。

而是以极其精炼却生动的笔触,向嘉靖皇帝描绘着一幅幅“海上盛景”:

“…新港码头地基已夯筑完毕,首批石料已顺利砌垒,雏形初现,气势恢宏…”

“…工坊区地块认购踊跃,各大商号纷纷入驻,兴建如火如荼,日夜不息,一派欣欣向荣…”

“…民夫感念皇恩,劳作奋勇,皆言陛下开海圣举,乃赐我等小民一条活路…”

“…臣观此情景,深信不待明岁春汛,此港便可初具规模,迎来首航商船。届时白银流入,充盈内帑,强兵富民,指日可待…皆赖陛下圣德庇佑,天恩浩荡…”

这些奏疏,与其说是汇报,不如说是一剂剂精心烹煮的“安心汤药”,源源不断地送入嘉靖帝手中。

它们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位深居西苑的皇帝看到:他的投资是正确的,他的信任没有被辜负,所有的压力与非议都是值得的。从而更加坚定地,在紫禁城的朝堂上,为他顶住一切反扑的浪潮。

然而,支撑这一切宏大叙事的,是陈恪个人难以言喻的疲惫。

白日里,他是指挥若定、算无遗策的靖海伯。

可每当深夜,独自回到那间简陋的签押房,对着一盏孤灯,审阅着仿佛永远也批不完的文书时,那股深入骨髓的倦意便会如潮水般涌上。

案头堆积的,是民夫粮饷的核算、是工匠调配的请示、是商贾地契的审核、是建材购买的批条、是与各方衙门往来的公函…千头万绪,每一件都需要他最终拍板。

眼睛因长期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太阳穴时常突突地跳着疼。

肩膀和后背因长时间伏案而僵硬酸痛。

有时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文字,甚至会有一瞬间的恍惚和眩晕。

压力无处不在。

来自商贾的算计、来自官场的暗流、来自工程本身的意外、来自北方朝堂无形的目光…全都沉甸甸地压在他一人的肩上。

“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偶尔会低声吟诵这句话,声音沙哑。

这话听起来豪气干云,但真正身处其中,才知其中滋味,是何等的孤寂与沉重。

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他究竟承受着怎样的身心煎熬。

但每当黎明时分,他推开窗,看到远处工地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听到那逐渐响起的、预示着新一天劳作的喧嚣声,看到原本的荒滩在一寸寸地改变着模样,一种难以言喻的、炽热的力量又会从他心底最深处涌起,驱散所有的疲惫与迷茫。

那是一种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蓝图,正被无数人的双手,一点点变为现实的巨大成就感与满足感。

他从未忘记自己为何而来。

聂豹老尚书致仕前那殷殷期盼、却又饱含无奈与遗憾的眼神,时常在他脑海中浮现。

那位老人未竟的事业,那份整顿海防、开源强国的梦想,如今,正由他陈恪,在这片充满咸腥气息的海滩上,奋力扛起,艰难前行。

这不仅仅是一项政绩,一个功劳。

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责任。

想到此节,他便会深吸一口清晨潮湿而充满生机的空气,重新挺直脊梁,将所有的疲惫深深掩藏起来,眼中再次燃起那永不熄灭的、名为“信念”的火焰。

这火焰,支撑着他,也照亮着这片正在诞生的、名为“上海”的新生之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