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章 张良计(1 / 2)
第085章 张良计
新官上任三把火,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赵朱风头正盛,除了背地里说说酸话,少有那不长眼的去招惹她自找麻烦的, 但有一个人除外——商业局的正局长兼书记,赵朱的顶头上司。
商业局的书记姓祝,叫祝国庆,他是周思齐一手提拔上来的,今年才三十多岁, 就成了正局级,也算是年轻有为了。
但他没想到,突然空降了一个赵朱出来, 对方年纪比他还小了十岁,就已经被破格提拔成了副局长,瞧着更是前途不可限量。
虽然他知道对方在广交会上表现突出, 但也没想到周思齐同志、张保康同志都如此赏识这个年轻人, 居然就大胆把她提拔上来了!
这段时间, 他冷眼旁观,只觉得这个赵朱很是不简单,分到她手里的工作, 她从来都是完成的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这不由得让他充满了危机感。
按理说, 副局长各自负责一摊,手下也该有几个兵才对, 可祝国庆就当没有这回事,见面时态度和蔼可亲, 可却对其要人的报告视而不见,总是晾在一旁不签字。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架空对方, 让她当个光杆司令——双拳难敌四手,任你有天大的本事,单打独斗又能翻出天去不成?
赵朱哪儿不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呀?但她却故作不知,* 表面上礼貌尊敬,背地里却是拉起了自己的班底。也不是旁人,正是之前同她一起参加过广交会的杨安安等人。他们见识过她的能力与魄力,更是信任她的人品,全都暗地里投了诚。
同时她也去找了周市长主动请缨,周市长主管经济,商业局主要由他领导负责。他十分认同赵朱的能力,立刻便把商业流通企业这一块的工作交给了她负责。
杨安安他们本就是商业流通科的,借此机会,便只干赵朱安排的活儿,但凡有其他的工作安排,赵朱让他们只管推到自己这里来。
赵朱嘴一张,死的也能给你说成活的,别说这些杂七杂八职责不明的工作了,一口气能找八百个理由把皮球踢走。
倒不是赵朱爱推卸责任,而是各人自管一摊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更何况,杨安安他们既然愿意跟着她干,她就一定得保着他们!
职场上有一种领导,别人但凡把活儿丢过去,不管属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想着抹不开面,他便只管接过来,丢给手下人去做:人家想的很美,反正干活儿的不是自己,劳累的不是自己,自己还能白得个人情。实际上,这种行为却是厝火积薪,大错特错!
首先,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一旦接了手,便理所应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多半是吃力不讨好。而手下人要替别人白做工,心中自然也是怨怼丛生,时间久了,与上级离心离德也不奇怪。
更别提有些糊涂人,替人做嫁衣后,别人拿着成果去邀功请赏,自己却连得来的荣誉和利益都不去争取,自认为大度无比,却是让真正做事的人心灰意懒。
赵朱可不是这样的性子,话好说好听,但真要往她这里踢皮球,她却是个最佳守门员,全都能给它扑飞出去。
况且,光是分到她手中的这摊活儿,也真不是那么容易干。
商业流通企业,那基本上囊括了所有批发零售的大小门市部,不管是专业的商店,还是乡镇的供销社,都在其范围之内。
今年的生产情况有所好转,比起去年各种物资匮乏的情况稍好一些,但生产力不够,整个市场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宏观上的计划经济模式,让全国上下一盘棋,生产力也的确在平稳提升之中。
但是,看眼下,从微观角度来说,这个“计划”制度套用起来就太过生硬刻板了。
因为供需矛盾,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此时的配额制度是按生产厂家的产品制定的。
本地人爱说“可汤泡馍刚刚好”,可这个前提,是“汤”“馍”要比例相当。
但如今,却是狼多肉少,有的紧俏货,甚至在上一级分配时就被抢光了,市面上根本见不着。
同时,有些不常用的东西,每年按计划生产,也按计划分配到各个商店、供销社,则是一直在货架上落灰,而每一年仍会有新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库房。
对赵朱而言,其实墨守成规最简单,但她既然到了这个位置,就肯定要做点事情出来,这不仅仅是为了对上级知遇之恩的回报,更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选择。
这第一把火,她做的就是“变废为宝”。第一件事,就是让各下级供销社与各个专门商店对自己的库存进行了盘点。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无用之物,与其让它们在库房里落灰,不如让它们到该去的地方去。
盘点结果一出来,她就心中有数,立刻又翻起了自己的小本本,联系起各地的同行来。“商贸”嘛,最初之意就是以物易物,用自己不用的东西换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一番交流之后,果然得到了不错的反馈,许多在本地遭到冷遇的东西,在别处还是香饽饽呢!
然而,在大环境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冷门商品所占的份额还是十分之小。哪怕用其换了不少需要的货品,但也只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