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章 首批设备交付与部队交接流程(2 / 2)
【画面:通电测试区,部队李姓技术员将设备连接电源,按下开机键,指示灯亮起(绿色),随后转动旋钮输入明码 “0”,观察示波器显示的加密脉冲波形,记录 “加密成功”。】
通电测试采用 “100% 开机测试 + 30% 抽样功能测试” 模式:开机测试重点检查设备能否正常启动(指示灯亮、无异常声响),100 台设备均一次开机成功;抽样测试随机选取 30 台(每批 10 台),测试加密速度(≥4 字符 \/ 秒)、密钥响应(≤2 秒)、指示灯状态(闪烁正常)等 10 项核心指标。
抽样测试数据显示:加密速度平均 4.8 字符 \/ 秒,密钥响应时间 1.5 秒,指示灯闪烁频率 3 秒 \/ 次,均符合标准;仅 1 台设备(编号 056)加密时信号轻微波动,厂方技术员调整信号输出旋钮后恢复正常,复测合格。
【历史影像:测试现场,质检方张姓工程师用万用表测量电源电压(12V±0.1V),用机械秒表计时加密时间,在《通电测试记录表》上手工填写数据,三方共同核对后签字。】
功能核验包含 “模拟实战场景” 测试:输入部队常用明码(如 “集结待命”“执行任务”),测试加密解密准确性,30 台抽样设备均能正确输出密文,与标准密文比对一致,无字符错误。
测试完成后,形成《通电测试报告》,明确 “100 台设备功能均达标,核心指标符合列装要求”,作为交付验收的关键依据。
七、技术文档移交:知识传递的书面载体
【场景重现:文档移交现场,厂方赵姓技术员将技术文档按 “操作类 - 维护类 - 图纸类” 分类整理,共 3 类 15 套,每套包含《操作手册》(油印版)、《维护规范》、《电路图》、《备件清单》,逐一摆放在移交台上。】
文档移交严格按《文档移交清单》执行:操作类文档(100 册)供部队操作人员使用,详细说明开机、加密、密钥设置等步骤,附手绘操作示意图;维护类文档(50 册)供维修人员使用,包含常见故障处理、元件更换方法;图纸类文档(10 套)为部队存档使用,包含总装图、电路图、零件图。
移交时,三方共同核对文档数量、版本(均为 “1968 年第 1 版”)及完整性,确认无缺页、无涂改后,部队接收代表在《文档移交签收单》上签字,注明 “文档 15 套,完整无误”。
【历史影像:厂方技术员向部队展示《操作手册》中的关键章节,用红笔标注 “密钥自毁功能”“低温启动注意事项” 等重点内容,部队人员认真记录,提出疑问并得到解答。】
为方便部队使用,文档采用 “通俗化” 设计:操作步骤用 “第一步、第二步” 清晰表述,故障处理采用 “现象 - 原因 - 措施” 表格形式(手绘),电路图标注关键元件位置,便于野外维护时快速查阅。
文档移交后,厂方留存移交清单副本,部队将文档存入保密档案室,建立借阅制度,确保文档规范管理与使用。
八、技术交底会召开:口头传递的经验衔接
【画面:部队会议室,技术交底会现场,厂方 3 名技术员与部队 20 名操作人员、5 名维修人员围坐,厂方张姓工程师用黑板手绘设备结构示意图,讲解 “核心模块功能”“常见故障排查”。】
交底内容聚焦实战需求:重点讲解野外环境操作要点(如低温下预热 3 分钟再开机、沙尘环境定期擦拭接口)、应急故障处理(如死机后断电重启、旋钮卡滞的临时处理)、备件更换方法(晶体管、电容的焊接技巧),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增强针对性。
现场演示环节:厂方技术员操作设备演示 “密钥设置 - 加密 - 解密 - 密钥自毁” 全流程,部队人员轮流实操,技术员在旁指导,纠正不规范操作(如旋钮转动过快导致的输入错误)。
【场景重现:互动答疑环节,部队维修人员询问 “高温环境下设备过热如何处理”,厂方技术员解答 “定期清理散热片灰尘,避免阳光直射”,并现场演示散热片清理方法,众人认真观看学习。】
交底会形成《技术交底记录》,详细记录交底内容、答疑要点、实操考核情况,参会人员逐一签字确认;同时建立 “联络机制”,厂方预留 2 名技术员在部队驻留 1 周,提供现场指导,确保部队人员熟练掌握。
交底会后,部队组织操作人员开展为期 3 天的集中训练,厂方技术员全程指导,训练结束后进行考核,20 名操作人员全部合格。
九、交付验收单签署:法律层面的交接确认
【画面:验收会议现场,厂方、部队、质检三方代表围坐,桌上摆放《交付验收单》,包含 “设备数量、质量状态、文档移交、技术交底” 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均有详细说明与数据支撑。】
验收单审核重点:确认设备数量 100 台均合格,37 项核心指标抽样测试达标,技术文档 15 套完整移交,技术交底完成且部队人员考核合格,无遗留未处理问题。三方代表逐页审核验收单内容,对 “外观检查 3 台轻微划痕”“1 台旋钮卡滞已处理” 等情况无异议。
签署环节严格执行 “三方签字盖章”:厂方代表(厂长)、部队代表(装备科长)、质检代表(组长)依次在验收单上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厂方公章、部队装备部章、质检专用章),验收单共 4 份,三方各存 1 份,1 份报总参通信部备案。
【历史影像:1968 年 11 月 20 日,首批 100 台设备交付验收单正式签署,三方代表握手合影,背景中设备整齐排列,墙上悬挂 “交付验收合格” 横幅。】
验收单明确 “自签署之日起,设备所有权转移至部队,厂方按《维保协议》提供 1 年免费维保”,同时约定 “部队在 3 个月内反馈使用情况,厂方根据反馈优化后续批次生产”。
对验收中发现的 “部分设备散热片贴合不紧密” 问题,厂方承诺在 1 个月内派技术员上门调整,不影响验收单签署的整体有效性。
十、交付总结与后续保障:交接后的持续衔接
【画面:交付总结会现场,三方代表发言,总结交付过程中的经验(如运输防护措施有效、现场测试流程规范)与不足(如文档版本标注不清),形成《交付总结报告》。】
厂方建立 “后续保障机制”:派驻 2 名技术员在各边境部队驻留 1 个月,提供 “跟岗指导”,协助部队解决使用中的问题;开通军用电台联络通道,部队遇紧急故障可随时呼叫厂方技术支持,响应时间≤24 小时。
部队制定 “设备管理办法”:建立设备台账,记录每台设备的编号、使用单位、维护记录;开展月度巡检,重点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备件库存,确保设备随时处于战备状态。
【场景重现:厂方技术员与部队维修人员共同整理交付档案,将《发货清单》《接收记录》《验收单》《技术交底记录》等资料装订成册,存入部队保密档案室,档案编号与设备编号对应,便于追溯。】
1969 年 1 月,厂方组织回访小组赴三个边境部队调研:部队反馈设备 “加密稳定、操作简便,适应野外环境”,仅 5 台设备出现轻微故障(均为接触不良,现场处理后恢复),满意度达 95%。
总结交付经验,形成《“73 式” 设备交付标准化流程》,包含运输、接收、测试、交底、验收五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为后续批次(1969-1970 年 900 台)交付提供参考,确保交付质量与效率的持续提升。
历史补充与证据
交付标准依据:1968 年《军用电子设备交付验收规程》(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运输、接收、测试、交接的流程与要求,为本项目交付提供规范支撑;
运输记录佐证:北京电子管厂 1968 年《货运台账》(现存厂档案室)记录了三批设备的启运时间、车次、押运人员及到货确认,与部队接收记录一致;
部队反馈档案:1969 年 1 月《“73 式” 设备使用情况报告》(总参通信部存档)显示,首批 100 台设备野外试用 3 个月,故障率 0.5%,官兵满意度 95%,验证交付质量达标;
文档样本留存:《操作手册》《交付验收单》等原始文档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 1960 年代军用设备交付提供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