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提名副市长人选(1 / 2)
秦风与刘玉凤的正式履新,如同在江泉政坛的棋盘上落下了两颗关键的重子,不仅确立了新的权力格局,也必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他们留下的市委常委、副市长以及非常委副市长的职位空缺,成为了当下江泉权力场中最为瞩目的焦点。这两个位置,虽不及市长、常务副市长那般显赫,却也是进入市级权力核心或担任重要政府职务的关键台阶,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也考验着新任班长周海洋和秦风的政治智慧与平衡艺术。
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新一轮的人事酝酿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观望、揣测,甚至活动,试图在这新一轮的洗牌中占据有利位置。谁将填补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空缺,不仅关乎个人仕途,更将影响未来市政府班子的协作效率与施政方向。
市委书记周海洋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秦风坐在对面的沙发上,两人中间的茶几上放着几份干部名册和考察材料。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室内投下斑驳的光影。
“秦风同志,政府班子要尽快配齐配强,确保工作不断档、出合力。”周海洋手指轻轻敲着名册,语气沉稳,“这两个位置非常关键,人选必须既能独当一面,又能与你和新玉凤同志形成有效互补。谈谈你的想法。”
秦风深知这次人事安排的重要性。这既是对他作为新任市长在识人用人方面能力的首次重大考验,也直接关系到未来他推动“民生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支撑力量。他沉吟片刻,开口道:
“周书记,我认为推荐人选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政治过硬,这是底线;二是专业能力突出,能切实解决分管领域的复杂问题;三是作风务实,敢于担当,能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四是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匹配度,不搞论资排辈,但也要考虑干部成长的客观规律。”
他拿起一份材料,继续分析:“留下的常委副市长职位,分管领域涉及工业、国资、安全生产等,都是硬骨头。需要一位既懂经济、善管理,又有较强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同志。而另一个副市长职位,目前看可能侧重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方面,需要一位基层经验丰富、熟悉‘三农’工作、有深厚群众感情的干部。”
周海洋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秦风提出了几个初步意向人选,并阐述了各自的优势与可能存在的不足。在谈到副市长人选时,他特别提到了周小龙:“东风县的周小龙同志,在治理污染和推动绿色农业方面展现了很强的专业能力和为民情怀,潜力很大。但他刚刚担任县长不久,还需要在基层主要领导岗位上进一步历练,夯实基础。当前这个副市长岗位,可能需要一位经验更为丰富、能够立即上手应对复杂局面的同志。” 这番话既肯定了周小龙的能力,也体现了对干部成长规律的尊重。
两人就人选的能力结构、地域平衡、性格互补以及潜在阻力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整个酝酿过程,既体现了原则性,又充满了策略性。
几天后,市委常委会会议室,椭圆形的会议桌旁气氛严肃。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也是最为核心的一项,便是研究推荐秦风、刘玉凤同志职务变动后,需增补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和副市长人选。
周海洋主持会议,他开门见山,明确了会议主题和推荐原则,强调要出于公心,站在江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量人选。随后,他请市委组织部长吴兵就前期摸底、民主推荐和初步考察情况做了详细汇报。吴兵的汇报客观严谨,列出了几个符合条件且得票相对集中的候选人名单,并附有基本的优缺点分析。
汇报完毕,周海洋环视会场:“大家都谈谈看法吧,畅所欲言。”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人事问题最为敏感,每位常委发言都需字斟句酌。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钱卫国率先发言,他倾向于推荐一位资历较老、作风稳健的区委书记进入常委并担任副市长,理由是“经验丰富,能稳住局面”。这代表了一部分求稳的立场。
纪委书记李静则从作风和廉洁角度出发,建议重点关注在重要岗位上经受住考验、群众口碑好的干部,她提到了市发改委主任,认为其“专业能力强,在重大项目推动上敢于坚持原则”。
宣传部长郑强则从班子结构优化角度,建议考虑补充一些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推动工作的年轻干部,比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伟。
军区政委王军、秘书长周伟等也陆续发表了意见,角度各异,但都持重审慎。
整个过程中,秦风认真倾听,偶尔记录。他没有抢先发言,而是在大部分常委都表达了初步意见后,才沉稳地开口:
“感谢各位同志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完全赞同周书记提出的推荐原则。结合政府工作的实际需要,我认为,这两个空缺岗位的人选,必须紧紧围绕我们确定的‘民生优先、绿色发展’核心战略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