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地府番外二·《安史之乱》电影

地府番外二·《安史之乱》电影(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目光又落在儿子身侧的武皇,很快也在心底否定:这遗传也不能说是来源于她。

武皇执政期间事他是在地下亲眼所见,在军事上,武皇曾下过一道旨意废除监军:“古者名君遣将,阃外之事悉以委之。比闻御史监军,军中事无大小皆须承禀。以下制上,非令典也,且何以责其有功!”[2]

作为皇帝,既然派遣了将领,就应该是信得过诸事托付之。若再跟个御史(对,还不是太监,而是正经御史监军),岂不是制约牵绊?

于是武皇的态度,大致就概括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且不要外行指挥内行!

太宗皇帝看过这两位,实在找不出什么遗传的缘故,让李隆基干出这件事来!

画面一转,敕令到达军中。

接下来观影壁前诸魂肃穆一片,停止了所有对李隆基的怒斥,只随着电影中的片段,在静送两位枉死的将军——

封常清曾接连派了三回麾下兵使去长安回禀平叛的局势,然而李隆基皆不肯召见。封常清无奈,接旨赴死,死前唯有一句话。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2]

敕令到了高仙芝处。

他被边令诚诬陷的罪名更多一条,于是起初他不肯赴死,只道:若是陛下以御敌兵败处死他,他无话可说。但,天地可鉴,他从未‘盗减粮赐’!

彼时敕令到时,军中士卒皆在,皆为将领喊冤,史载‘其声殷地’。

然而震动天地又如何。

边令诚手持帝王敕令,斩而无赦。

至此。

封常清死,陈尸蘧蒢(粗席)。

高仙芝死,尚负贼名。

在座诸陵帝王将相眼中含泪者,何止太宗皇帝。

他们哭,为这昏庸的帝王,为这枉死的将领,更为这显而易见将要陷入浩劫的国与万民。

平阳昭公主眼中早已有如烈火般的怒意,此时掷地有声道:“潼关还未失!”

曾经她与二凤皇帝会兵渭水畔,兵抵长安下,她自是极为清楚长安最后一道天险屏障,潼关的重要性。

哪怕她此时厌恶极了这个枉杀逼杀武将的李隆基,从情感上觉得他被叛军从长安拎出来杀了也无甚可惜,但理智上,她还不得不盼着那条时间线上的李隆基还能守住潼关,守住长安!

守住……家国。

姜握看着她的【电影制作仪】的光影,其实电影到这里才四十分钟——

这时候的李隆基还没有逃出长安。(姜握:其实真不如早点跑了)

他开始了第二轮微操。

既然杀了守关的高、封二将领,自然还要换新的将领,于是,李隆基换上了……哥舒翰。

哥舒翰此人,乃番将出身,为人也勇猛善战立过不少战功,看起来没有问题。

但他又确实有问题——他有病。

这不是骂人,哥舒翰此时是真的身有痼疾!

天宝十四年,哥舒翰中风了在家养病,而且病得还挺厉害,史载‘绝倒良久乃苏’。

然而就是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不出三月封高二人被杀,李隆基下旨:哥舒翰拜兵马元帅,掌平叛事。

躺在家里的哥舒翰:……

大哥,我有病啊!我真有病啊!

哥舒翰数次上书请辞不能担此任,李隆基依旧表示:就是你了,去吧!

但事实证明,中风的哥舒翰也比没中风(只指身体不代表脑子)的李隆基强。

他凭借天险守住了潼关,且一守数月。

时间来到了天宝十五年的六月盛夏。

而这期间,各地战事也有了变化,叛军并未再如之前一般,攻城掠地如无人之境,大唐渐渐开始有了反攻之势,郭子仪、李光弼在还在河北对战史思明时,连胜了几场。

战局之变,安禄山都开始害怕了。

他甚至招来手下大骂:“当时你们让我造反,说肯定没问题,现在呢,潼关一直攻不下来,倒是周围都是平叛军,我快要被包了饺子了!这就是你们说的万全之策?以后别来见我!”

安禄山手下也很是无语:……这锅甩的。

局势如此,似乎又看到了一点曙光。

观影壁前一点声音不闻,所有人都紧紧盯着石壁上的李隆基:还有救。

人不可能一件事都做不对吧。

不,甚至这时候都不需要你做对什么,你只需要别做什么!

只要按照如今的局势,令哥舒翰守住潼关,其余人按部就班去平乱!

若说封常清高仙芝是因为战败被李隆基怀疑,那么此时已有胜仗的郭子仪李光弼的意见,按说李隆基该相信的。

这两人也都前后上书表示:潼关不可出,一定请哥舒翰死守潼关。

然而……

李隆基再次开始了操作:你们带兵的懂什么打仗,听朕的!

而他,也是听了不少杨国忠的耳畔‘尽忠之言’。杨国忠与哥舒翰的关系不好,常在李隆基耳边说什么哥舒翰养寇自重,明明手下有大军,却故意逗留不出,不然安禄山早就灭了之类的话。

李隆基:甚是有理!

于是圣旨连下,催逼哥舒翰出潼关。

哥舒翰不能抗旨,抚膺恸哭。

然后,不得已引兵出关。

观影壁前,诸魂消耗安魂香的数目陡增——

那一战,大唐二十万大军,活着入关得还者八千余人。哥舒翰被俘。辛卯,叛军进攻潼关,克之。[2]

唐军兵败的战场,是一处很狭长的山道,士兵们难以展开,退兵时彼此踩踏,尸身很快就填满了一道道为战事挖出的战壕。

兵败如山倒,白骨累累,尸殍遍地。

李隆基仓皇带着贵妃等人逃出长安。

观影壁前的魂们已经不再激烈讨论什么了:之前他们会谋划若是他们,到了哪一步该怎么做,还能再做什么来力挽狂澜。

但现在已经俱无言语。

不是他们没有法子,而是他们已经再不愿设身处地李隆基。

毕竟,若真能以身代之,哪怕之前走对一步,也根本到不了如今惨状。

在座帝王将相们已经从姜握处梳理过了后世时间线,算是知道‘大结局剧透’,知道大唐国运还有百多年。

也就是说这场战乱终将会平息。

可……事已至此,两京失守天子逃亡,哪怕将来战事平息,也不能叫平定叛乱,只能叫做勉强收拾山河。

观影壁前的人,都太清楚这天下将要遭遇什么,毕竟他们中许多都是经历过隋末乱世的。

于是他们只能看着,只能遗恨着——

看着马嵬坡兵变,一国帝王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后继位为帝。

看着皇帝为了夺回长安洛阳两京请回纥出兵,竟与之定下‘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2]

看着回纥来‘收取报酬’时,彼时以为得救的洛阳百姓,惊愕迎来另外叛军后的另一场洗劫,而大唐的军队只能旁观束手。

看着回纥军‘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百姓们躲到圣善寺及白马寺躲避被回纥人抓走。于是回纥人怒而纵火焚二阁,将百姓烧于其中,终伤死者万计,大火绵延数十日不停[2]

看着这场碾磨苍生的战乱持续了六年多。

电影的第三段安史之乱后,是以平定叛乱的大功臣郭子仪的传记为蓝本制作的。

场景转换间,再次如电影开头一般,以俯视的角度看过大唐山河。

而此时影壁前,所有献陵、昭陵内出生的早见过隋末的人,都恍惚了起来。

这不就是隋末民不聊生之景吗?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山河破碎至此。

画面忽然一转,回到了贞观二年。

在座诸魂都愕然一怔。

因【电影制作仪】是随即抓取姜握的记忆碎片来合成演员,而本来就在她记忆深处的人,自然直接出现在这里。

御座上的天子转换,从太宗到高宗到圣神皇帝,是三位帝王在听臣子回禀的场景——

贞观初,户部尚书上奏:历经隋末战乱,民间户口凋残,天下人口从大业初年的八百多万户锐减至如今,只剩下了二百余万户。

画面再转,贞观十三年,天下户籍已然有三百万户左右,人口也来到了一千二百多万。

接下来的画面,是姜握最熟悉的高宗与圣神皇帝两朝。

从永徽年间的三百八十多万户,一直到圣神皇帝执政二十年后的六百多万户。

天下人口稳定增长着。

之后,电影里展示的便是历史线上的开元盛世。

过了开元到了天宝年间,据户部官方统计是近九百万户,但《通典》中曾记,当时天下隐户甚多。甚至可以说,天下户籍数达到了‘犹可有一千三四百万矣’。

但无论是九百万户,还是约莫估算的一千三百万户……

在安史之乱后,在朝廷终于有了精力再次开始统计户籍时。

天下人口,重新断崖式回到了三百万户。

与隋末天下四分之三的死伤,无甚区别。

这才是历代皇帝辛辛苦苦百余年,全部化为乌有。

而且,这不光是哪位帝王的心血。

这是,人命。

安史之乱,不过四字。

一笔史书,万万民哭。

且自此,唐朝虽还在,且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再不复‘唐’。

而这数年战火,烧的关中凋敝,天下经济重心甚至开始南移。自此后,长安洛阳再也没有成为过一朝都城。

而此番战乱后藩镇割据,朝廷连天下十道都控制不住,何谈什么西域之路、北地各州、南边交趾。

俱分崩离析。

国破山河在,在的也只是山河而已。

电影的开头,姜握想起的是李白的诗,中间两京沦陷,旁白也曾用了杜甫的三吏三别。

于是结尾的时候,电影的旁边,念诵的是白居易的诗。

不过不是那首《长恨歌》,而是写于安史之乱数十年后的《西凉伎》——“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再也没有‘大唐’了。

说起《长恨歌》,在文学角度看来,自然是璀璨明珠。

但对于其中是否有可令人哀戚的‘爱情悲剧’,姜握的想法,与袁枚诗词所写的一样:“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安史之乱》放完,石壁前一片绝低气压的死寂。

其中身体不好的二凤皇帝、高宗李治,都很庆幸自己现在是魂魄,若是以当年风疾之体看完这场电影,别说什么安魂香保心丹了,肯定会当场气的大病,甚至说不定当场气死!

是李治先开口打破了沉没,他问的是姜握。

“这个李隆基,是如今旦儿的第三子?”语气里带了些沉沉危险的意味:“他还活着吗?”

姜握回答:“没有李隆基了。”

她这些年从没有忘记过关注武成逊。

如今已经年近三十的武成逊,身上没有官职,只因精通音律,被钦明皇帝武曜初送到了太常寺,老老实实给太常乐人当编曲,时不时还会在宫宴上做做乐队指挥。

而且姜握走之前,还不忘私下嘱咐曜初和阿鲤。

此子终生只可任此职,若接触政事、军事则于国不祥。

以她之身郑重出此言,武成逊此生是半点朝堂事也不可能碰到的。

在座诸魂稍稍安心,但也决定亲自去看看另一条时间线的‘李三郎’。

若有异状,当托梦后人除之。

如今的大好盛世,决不能再次催折!

一场电影看完,诸陵之上的天空晦暗一片,守陵官俱吓得胆寒。

其实,从前武皇和高宗,也会因孩子的问题互相甩锅,比如太平让人头疼的时候,他们也会像寻常夫妻一样推来推去:‘看你女儿’;‘不,是你女儿。’

但,李隆基这种级别的不肖子孙,已经让这两位同时沉默,绝不忍心彼此甩锅。

毕竟这孙子跟谁扯上关系,都够糟心的。

以至于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位【不肖子孙社团】的创始人,默默取出了他们的介绍卡片,给两位皇帝一人塞了一张。

他们会定期组织同道中人(也可以叫做受害者)聚会,通过诉说自家子孙的败家破业,并倾听别人子孙的糟心事,来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

收到【不肖子孙社团】名片的九五双帝:烫爪。

之后,房谋杜断两人正犹豫中,魏征过来拿了一张卡片,直接塞给了二凤皇帝。

太宗:……好晦气。

然后身体很诚实地低头,默默看向并记住名片上的社团活动时间。

确实需要吐一吐今日所受之创。

小剧场:

阳间洛阳。

这一天,殷王武旦,以及他的第三个儿子武成逊都请了假。

太常寺乐人痛失指挥。

尤其是武成逊头疼欲裂,觉得昨晚脑子像是被人拿出来,然后放到地上被千百人踩过一样剧痛难忍。

其实组团去参观的人并没有拿他怎么样,只是研究了下他是谁。

但架不住去研究的人太多了。

姜姜用一个看过的例子来类比就是——

鲨鱼的食谱上其实是没有人类的,但他们看到人类会尝一口,尝完发现不好吃‘呸’然后血腥引来第二只鲨鱼,哇这是什么,尝一口……周而复始。

武成逊:李三!我恨你!

*引用的作者来源已经原文标出。

[1]贞观政要。

[2]《旧唐书》与《资治通鉴》

相关原文放在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十七》: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旧唐书》:“回纥至东京(洛阳),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

【《旧唐书·郭子仪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贞观、开元、安史之乱后的人口,见于《通典》,翁俊雄所着《唐初期政区与人口》

哇,因为李隆基,我居然久违地写到了九千字!给自己算一次加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