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同校风波(2 / 2)
伸手不打笑脸人,记者也没有推推掩掩,报出报社的名字,“沪市生活报”
曹曼和顾小姐就职的报社,虽谈不上交情,也算打过交道。
沈七零扭头问,“您几位呢?
“民生日报”
“教育周刊”
眼镜男没给沈七零继续问下去的机会,打断他,“怎么这位先生,我们也表明身份了,不知道蒋少爷什么时候能出来,难道他连解释一下都不屑吗?”
沈七零摆摆手,做了个安抚的动作,“各位请稍安勿躁,今天三家报社的先生们能不约而同来到仪宿小学,可以说是蓬荜生辉了。”
“我们仪宿小学虽然名声不显,可无论学校设立,校舍规划,还是校长、教师的聘任都是严格落实学校令的精神,并且以学校令的宗旨开展教育活动,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必需之知识技能。今日各位齐聚于此,质疑我们罔顾学校令,这是学校所有老师不能认同的。”
“学校招收女学生又做何解释。”
“您也说是女学生”沈七零将重音落在后两个字上,“难道不是学生才是重点。孔子曾言有教无类,无论贵贱贤愚都要给与教育,学校令也是明确规定了学校以儿童知识道德的培育位宗旨,如果在学校这样一个地方尚且还不放心,固步自封,以性别的不同,阻断对儿童的教育培养,又何谈教育,何谈进步与发展呢。”
“说的好。”
汤老师鼓着掌,走过来,“沈先生此言,虽浅显但意深,我等从身教育行业,本该如此”他转头面向几位记者,“各位都是拿笔杆子的,文人,尤其这位先生更是在《教育周刊》任职,想必能够理解认同学校令的宗旨吧。”
“前段时间我拜访李司长,大人繁忙之中最心系的还是教育问题,他说华国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也离不开少年,要不遗余力的做好教育工作,让百花齐放,让有志之士都能为国家的发展发光发热。他提及冯小姐举办的女子助学社,说很有意义。他讲在教育上女子与男子同等重要。我们做教育不可死板,教育者思想都禁锢了怎么去引导培养下一代养成独立的创造的思维与能力。”
李司长还能有谁,上海教育司司长,他的父亲李公甫更是现任教育部次长。
这半是警告半是敲打的一番话,让对面那些原本蠢动的心安分了许多。
你能扯学校令来找学校的不是,我就能用教育司长的话去反驳你,大旗谁都会扯。
连李司长都认同的事,还怎么说对方不尊学校令,对抗教育司。
这话说出去也没人信不是。
几位记者讪讪的闭上了嘴。
连最积极的那位,也推了推眼镜,眼神闪烁。
远处,白可青穿回了不起眼的男装,“没关系,蒋林风,这不过开胃小菜而已,我们来日方长。”
把记者送走后,也算是消停了。
汤长泽,“蒋校长这几日正打算和澄蒙高小举办交流会,也不知会不会因为这事受到影响。”
几位老师简单的说了两句话,又安抚了刘叔后,也都离开了。
放学后,问了问李英家里的情况,她奶奶感冒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大伯我做工回家后,给送了些粮食,家里最近不缺吃的,学习上陈云修同学笔记做的跟着很详细,课程也跟的上,一切看起来都好转起来。
“这是我看书的一些笔记,你拿着看看,希望对你学习有所帮助。”
李英伸出双手接过笔记,郑重的朝沈七零鞠了躬,“多谢您,先生。”
沈七零回礼后,嘱托她,“早些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有事就往人多的地方跑。”
等李英走后,回办公室收拾东西,当初搬家,他把连仲业送的印章就拿了出来,一直随身带着。
收拾东西的时候被周延煦看到了。
周延煦,“沈老师这枚印章是私人所刻?”
沈七零,“朋友所赠。”
“方便一观吗?”
沈七零将印章递给他,周延煦细细端详一番,“寿山田黄,治的是汉印,风格方正又不失豪迈,用了一番心思。”
周延煦将印章还给他。
沈七零将印章收好,嘴角上扬。
从学校出来后,沈七零按照计划打算去李公馆继续授课。
李淳最近学的很快,又很有灵性,如果可以选择继续练下去很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
只是,他的家庭,钢琴这种技艺只能成为点缀,他的人生注定是被规划好的。
和刘叔打了招呼,走出大门,一个意料之外的人,停在门对面的一辆车前。
沈七零脸上的笑意不自觉的瞬间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