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章(2 / 2)
她终是不忍再看下去,掩面无声痛哭起来。
华长安看着眼前像是突然之间老了许多的昌邑郡主,一时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即便是他们这些没见过她年轻时风采的小辈,也都知道,昌邑郡主是怎样一个传奇的女子。
她年幼丧父,中年丧夫,然而历经坎坷却未曾颓废,甚至在靖王府遭遇巨变的时候,毅然扛起了支离破碎的王府,以孤寡之身立在豺狼环绕的京城,告诉那些妄图趁火打劫的魑魅魍魉,靖王府世世代代传承的风骨是不会轻易被打垮的。
过了半晌,昌邑渐渐平复了心情。
她站起身,望着外头明媚的阳光,阔步走去。
“走,我们进宫。”
-
皇城,承天殿。
每日的例行朝会还在继续,圣人听着底下吵来吵去的臣子,有些头疼地按着额角。每条政策、每个决定都要吵,只要有人出来说句话,就会有人不服,不吵个十天半个月根本达不成一致。
圣人看了眼底下吵得脸红脖子粗的臣子,有些烦躁地叹了口气。
忽然,有个内侍从外头跑了进来,脚步匆忙,像是见了鬼。
冯英面色铁青,狠狠瞪了他一眼,那内侍登时跪在地上,趴着抖起来。
圣人制止了他,因为他觉得有趣,比底下那些吵来吵却什么也吵不出来臣子有趣。
“发生了何事,如此惊慌?”
那内侍还在抖,也不知是要禀报的事太过骇人,还是冲撞圣人被吓的,“回,回禀陛下,昌,昌邑郡主还有,还有华翰林,求见陛下。”
圣人见他这模样有些奇怪,“他二人又不是什么牛鬼蛇神,你如此害怕作甚?”
那内侍依旧抖个不停,悄悄擡头觑了一眼,又立马俯下身去。
“是,是昌邑郡主,她,她……”
“她怎么了?”圣人被他这模样弄得有些烦躁,正要让冯英出去问清楚,就听殿外传一道清亮且中气十足的女声。
“昌邑无诏而来,还望陛下恕罪。”
圣人擡眼看去,只见承天殿外,华长安和一身缟素的昌邑郡主跪于廊下,规矩地行了一个大礼。
圣人眨了眨眼想要看清,慢慢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昌邑,你这是做什么?”
昌邑郡主拒绝了华长安的搀扶,自己站起身,迈过门槛,穿过众朝臣,昂首挺胸,步履稳健地走至阶下。
她擡头看了眼有些愠怒的圣人,从袖中拿出那封信,直直跪了下去,高声道:“臣妇萧韵携万俟祀勾结呼勒卓陷害靖远军之证据,恳请陛下为冤死的数千将士沉冤!为沧州百姓沉冤!”
“你……”圣人被她所言震惊,一时腿软,倒坐在龙椅上,“你说什么?”
昌邑擡起头,看着圣人,一字一句又重复了一遍,“臣妇萧韵携万俟祀勾结呼勒卓陷害靖远军之证据,恳请陛下为冤死的数千将士沉冤!为沧州百姓沉冤!”
她声音洪亮,即便是立在殿外的内侍也都听得一清二楚,更遑论站在殿内的诸位朝臣。话音一落,方才都有些反应不及的众人纷纷回过神来,为她所说的话感到震惊。
昌邑盯着圣人,没有理会周遭议论,依旧朗声道:“六年前,万俟祀勾结呼勒卓将领泰恩,以安插细作、偷盗布防图等叛徒行径出卖靖远军行踪,导致在先靖王萧行舟驰援北境后本已势如破竹的战势逆转,靖远军被逼退至洪峪关内。之后,先靖王萧行舟为保百姓,选择亲自带兵突围,但却被细作暴露行踪,导致三千将士于回风谷遭遇埋伏,尽数覆灭。靖远军遭受重创,洪峪关数段失守,边城百姓惨遭屠戮,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万俟祀。”
她话里透露的信息过于颠覆,令众人一时惊愕不已。
“臣妇手中的便是当初万俟祀与泰恩勾结时的往来书信,足以证明臣妇所言非虚。”昌邑垂下头,将捧着信封的双手举过头顶,极尽恭敬的姿势,却是不容拒绝的强硬态度。
圣人已不像最初那般失态,指了指昌邑,示意冯英将信拿来。
信笺缓缓展开,承天殿里一时安静下来。
其实信中的信息十分简单,只是万俟祀把萧行舟启程以及到达北境的时间告诉了泰恩,但之所以这一封会被留下,是因为除了落款的印信,写这封信所用的墨是一种名为“十里香”的西域墨,是当初先帝赐给万俟祀的,全天下仅此一块的墨。
昌邑知道望着圣人的脸色逐渐从震惊变为愤怒,悲痛说道:“我靖王一脉,从开国至今不过五代,可这偌大的王府,如今竟只剩下了我与云起两人。五代人,八十多年,征战沙场,马革裹尸,死的死,亡的亡,就连那王陵里都凑不出一副完整的尸骨,皆是衣冠!”
她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却依旧高昂,“天日昭昭,臣妇今日所为,只想恳求陛下还靖远军一个公道!还沧州百姓一个公道!”
说罢,昌邑郡主眼中热泪滚落,伏身一拜,以额触地。
殿中寂静无声,那个缓缓磕下的头,竟像鸣钟一般震耳欲聋。
众臣望着昌邑郡主单薄的脊背,一时间气血翻涌,竟是也感受到了那股悲痛欲绝。
华长安本就随着昌邑郡主跪在殿中,见此情景,也伏身拜倒,“恳请陛下替靖远军及沧州百姓做主!”
在他之后,华鸿甫、荣国公、庄相纷纷跪地附议,在他们的带领下,满朝文武也都接连跪拜附议,一时间承天殿里附议之声不断。
圣人看着底下跪了一殿的臣子,心中不免也有些动容。
即便今日之事他早已知晓,即便当初之事他未曾阻止,可此时此刻,他只想做一个深受臣子爱戴信任的明君。
“传朕旨意,万俟祀通敌叛国、构陷忠良、屯兵自重、罔顾百姓,罪行滔滔,人神共愤,当处以极刑。着令靖王萧云起带兵捉拿,左右三州守军悉听调遣,不得有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