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2 / 2)
“姐姐,这家具虽是用过,可跟新的有什么分别?一水儿的,整齐的很。你们不想要,折价卖出去,也能卖出个高价来。主要是这宅院好,旁的都是顺带的。”
“好是好,价格还得再斟酌一番……”
双方你来我往,拉扯许久,终于以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定了下来。
如今天下刚定,不似前几年。
一手交钱,一手交房契,只能算“白契”,需要到官府备案并纳税后,才算是“红契”。
于是,次日一大早,几人便又去了一趟永州官府为房屋备案,还顺带更改了户籍。
胥吏眼神不好,坐在桌案后,将路引凑到眼前使劲儿看,大声问:“你们几个,是从青州来的?”
邹澎忍住掏耳朵的冲动,叹一口气:“对,也不对。官爷,咱们祖上原本就是永州人,只是早些年因为战乱,流落到青州。现在看大周复兴,难忘故土,所以便又回来了。”
胥吏眯起眼睛打量他们几个,恍然大悟:“哦,原来祖上就是永州的啊。不过听你们口音,都不像是永州人了,一点永州味儿都没有。”
“可不是吗?都说乡音难改,可从小就长在外地,哪还能记得乡音啊。”邹澎说话间,悄悄指一指崔颖,“主要是我家姑姑,她难忘故土。她离开家的时候,也才三岁,会几句家乡话,也早忘了。”
胥吏“哦”了一声,手心向上轻轻敲了敲桌面。
邹澎会意,悄悄取出一个小银锭,塞到胥吏手上:“小小心思,不成敬意。”
听说这是默认的规矩,找官府办事,有钱会方便得多。
“太客气了。”胥吏笑得温和,几人的户籍很快也办了下来。
兴德进宫太早,不知道自己姓氏,干脆冒了崔颖姑姑的崔姓。邹澎成了他名义上的外甥,阿芙则是借居的远房亲戚。
从官府出来,兴德如在梦中,不停地问:“我真是户主吗?我也能做户主?”
邹澎瞥他一眼:“你要是不乐意,可以让给我。”
——大家原本是计划六公主做户主的,但这年头立女户相对而言难得多。众人身份是假的,害怕官府详查后暴露,惹来事端,便舍弃了这一计划。
“那不能给。”兴德嘿嘿直笑,“你要是想做户主,过几年再买个宅院,你娶妻生子自己当去。”
他本是最低贱的阉奴,没想到现在居然成了“民户”的户主。
这种心情恐怕只有同为宫奴的崔颖才能体会,他转向崔颖:“崔姐姐……”
“不能叫崔姐姐,再叫就得叫姐姐了。”崔颖含笑纠正。
“对对对,说的对。”
阿芙微微一笑,深深觉得自己带着崔颖和兴德一起,是非常正确的决定。他们看上去,比她还要开心。
几人返回客栈,将东西搬入宅院。
接下来要忙活的事情可多了。
门口的牌匾要换掉,各个房门的锁要换掉,家中一些不用的物品或卖或丢,被褥锅碗瓢盆等物都需重新购买……
四人齐心协力,忙活了三日,才基本收拾妥当。
望着干净整齐的家,几人心里都很高兴。
这里是他们的家,是花钱买来,在官府过了明路的。
秋雨淅淅沥沥,在天地间织成一道雨幕。
阿芙在堂屋画后院的设计图。
——他们商量好了,要重新规划后院。
“池塘里要养鱼,养小金鱼,好看。”崔颖先道。
邹澎抢道:“种荷花吧?池塘里种荷花也好看。”
阿芙全部记下:“可以,养金鱼,再种荷花。”
崔颖又道:“那么大空地,得种点菜啊。咱们四口人,每天吃菜都是不小的花销。东边那块,种成白菘怎么样?好养活。”
“可以。”阿芙答应一声,低头便记。
兴德也凑热闹,干脆照搬他们在静心苑的经验:“咱们可以在后院养几只鸡啊,每天都能有鸡蛋吃。”
“行。”阿芙点头,这也记下。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将这不到半亩的空地安排得明明白白。
待天一放晴,邹澎便去街上买来鸡苗和鱼苗。
因为要在此地长住,免不了要和街坊邻居打交道。是以,他们给邻居送去拜礼,又特意下帖子给左邻右舍,邀请他们到家中温锅。
忙忙碌碌十来天,几人算是正式安顿下来。
秋收刚过,又到了该种庄稼的时候。
每年这个时候,总会有些田产买卖。
这天一大早,邹澎和兴德就揣着银票出门了。
阿芙则同崔颖姑姑一起上街,想买些布料,给一家人添置衣裳。
他们离京急,所带衣物不多。既然要长住,少不得一年四季的衣衫都要置办。
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
午后,邹澎和兴德回来。
和往常一样,邹澎但凡从外面回来,必要喝水。
一大碗温开水下肚后,他才说道:“我们不敢买太多,先买了十亩良田,你们明天要不要去看看?”
阿芙与崔颖对视一眼,齐齐点头:“好呀。”
“邹澎,你身长多少?腰宽多少?肩宽多少?”崔颖笑吟吟问。
邹澎愣了一下,下意识看一眼阿芙,有点赧然:“姑姑问这个干什么?”
他倒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说的,但并不想当着一个年轻姑娘细谈这些,总感觉有点不好意思。
“给你做衣裳啊。咱们家里,我只不知道你的尺码。”
邹澎嘿嘿一笑:“回头我跟你说。”
做衣裳好啊,他默默回味着“咱们家里”,更觉得身心舒泰。
寻了个机会,四人一起去看了属于他们的田地。
他们种地经验不多,十亩地也不好种,干脆租给旁人去种,只等明年收租。
阿芙琢磨着,一直闲着也不像一回事,便想另寻一份营生。
这日,邹澎从外面急匆匆回来:“主子,外面有一家女学想聘请一位女夫子,你要不要去试试?”
阿芙眨一眨眼睛:“女夫子?”
“对啊。”邹澎一本正经,“我看你不是挺爱教人读书写字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