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钢铁动脉(2 / 2)
等日军的飞机,飞临上空,投下炸弹时,地面上,早已是空无一人。
而等待他们的,是早已部署在各个山头上的、由“幽灵”狙击手操控的、大口径反器材步枪(由兵工厂用20毫米机关炮改造而成),和几十门被伪装起来的高射炮。
虽然很难真的击落日军的飞机,但却足以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威慑,让他们不敢低空飞行,大大降低了轰炸的准确性。
冈村宁次,再次陷入了多田骏曾经面临过的窘境。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拿着大锤的巨人,却要面对一群会飞的、蜇人的蚊子。
有力,却无处使。
他所有的、针对铁路线的破坏行动,都在独立旅这种全新的、立体化的、无孔不入的“蜂群”战术面前,被一一化解。
而那条钢铁巨龙,则在数万军民的守护下,一寸一寸地,艰难,但却坚定地,向着东方,不断地延伸。
历时三个月。
在付出了数百名战士和民工的伤亡代价之后。
正太铁路,这条被战火摧残得满目疮痍的钢铁大动脉,终于,全线贯通!
当第一列由“铁牛”改装而成的、简易的蒸汽机车,拉响了嘹亮的汽笛,拖着满载着太行山煤炭和铁矿石的车厢,缓缓地,驶出娘子关,奔向广阔的河北平原时。
铁路沿线,无数的百姓和战士,都摘下了帽子,挥舞着手臂,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
许多老人,抚摸着冰冷的钢轨,激动得,老泪纵横。
他们知道,这条铁路,承载的,不仅仅是货物。
它承载的,是根据地打破封锁、走向繁荣的希望。
是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的、不屈的意志。
铁路的贯通,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是军事上的。
独立旅的兵力投送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以往,一个主力团,从太原到石家庄前线,需要徒步行军至少一个星期。
而现在,通过铁路运输,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
这意味着,独立旅,从此拥有了在整个华北平原上,进行快速机动和部署的能力。整个根据地的防御纵深和战略弹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其次,是经济上的。
李云龙的“贸易总公司”,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太行山里,最丰富的资源,就是煤和铁。
而平原地区,最缺的,也是这些工业原料。
以往,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小规模地向外运输,效率极低。
而现在,一列火车,一次的运量,就超过了过去一个月的总和。
大量的、廉价的“太行煤”,通过铁路,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敌占区。极大地,冲击了由日军控制的、价格昂贵的煤炭市场。
许多华北的民族资本家,甚至宁愿冒着风险,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购买独立旅的煤炭。
而换回来的,则是根据地急需的粮食、棉花、机器设备、化工原料……
一个以太原为工业中心,以正太铁路为大动脉,辐射整个华北地区的、独立的、充满活力的“太行经济圈”,开始现出雏形。
根据地的财政收入,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盈余。
李云龙拿着账本,笑得嘴都合不拢。
“旅长,咱们现在,是真的阔了!光是上个月卖煤的利润,就够咱们全旅的战士,换一身新棉衣,天天吃肉都吃不完!”
“目光不要只盯着吃肉穿衣。”张合看着那张正在不断扩大的经济版图,心中,有着更长远的规划。
“钱,要用来,投资未来。”
他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
用这笔钱,去敌占区,高薪聘请更多的工程师、医生、教师。
用这笔钱,去购买更多的机器设备,扩大兵工厂和“铁牛”拖拉机的生产规模。
用这笔钱,去建立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医院,让根据地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书读,每一个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他要将经济发展的红利,真正地,反馈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他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跟着独立旅,不仅能打跑鬼子,更能过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好的日子。
这,才是最强大的、任何敌人都无法摧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正太铁路的贯通和“太行经济圈”的崛起,如同一根根尖刺,深深地扎进了冈村宁次的心里。
他知道,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遏制措施,任由张合这样发展下去。
不出一年,整个华北的经济,都将被对方所掌控。到时候,帝国的“以战养战”策略,将彻底破产。他们,反而会陷入被对方“经济绞杀”的绝境。
军事上的失败,还可以挽回。
经济上的崩溃,则会动摇整个占领区的统治根基。
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冈村宁次,第一次,提出了一项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作战计划。
他要,动用“战略武器”。
他所说的“战略武器”,并不是什么新式的炸弹或者大炮。
而是一种,更加阴险,也更加难以防御的武器——伪钞。
“诸君,”冈村宁次指着地图上,那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太行经济圈”,声音冰冷地说道,“我们无法在军事上,彻底摧毁张合的根据地。我们也无法在经济上,彻底封锁他。”
“但是,我们可以,从内部,摧毁他的经济体系。”
“命令,帝国在华北的中央储备银行,立刻启动‘A号计划’。动用我们所有的技术力量,仿制、并大量印刷八路军在根据地发行的‘太行币’!”
“我要用海量的、足以以假乱真的伪钞,去冲击他的市场,去套购他的物资,去制造毁灭性的通货膨胀!”
“我要让他的人民,对他发行的货币,彻底失去信心。我要让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经济圈,从内部,彻底地,烂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