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1 / 2)
第二百零二章
皇帝遇刺之案很快就有了结果,宗人府、大理寺、刑部三方协同,不出一日,两个太监就在严刑之下吐出了实情。
收买这两个太监和行刺的宫女的,是诚王和晟王。
这对曾经觊觎过皇帝当年的储君之位并且为此不怎么和睦的兄弟,不知何时达成了共识,决意先除掉皇帝,再联合朝臣以国赖长君,主少国疑等理由废黜太子,推举诚王上位,这两个人还效仿宋太祖、宋太宗两兄弟,郑重其事的定下了一个金匮之盟,约定将来诚王要将皇位传给晟王。
金匮之盟后头还有个烛影斧声呢,诚王真不怕晟王哪天故技重施,要了自己的性命吗?
皇帝还活着,就敢大咧咧的将此事写在纸上,可见是多么的没有脑子了,什么叫人赃并获?
这次诚王和晟王浑身是嘴,也没有办法狡辩了。
这事对于诚王和晟王的影响已经结束了,刺杀天子,除了满门抄斩没有第二个结果,而对于皇帝的影响却不免让人担心。
登基三年,皇帝做太子时骨子里一直摆脱不了的天真,今时今日不知还在吗?
诚王、晟王这两个同胞兄弟的再一次背叛,皇帝还会再次感到痛心吗?
初时册封诚王和晟王,皇帝是有做戏的意思在里面的,这几年似乎兄友弟恭的相处对皇帝有影响吗?
但身居至尊之位三年,皇帝的心性亦发生了变化,他骨子里那些连先帝都曾经放心不下的天真已经被至高至上的龙椅消耗殆尽了吗?
这些并没有人清楚。
但,无论如何,那些被背叛的痛苦似乎很快就能烟消云散了,能证明皇帝极快的度过了这场被同胞兄弟背叛的痛苦的,大约就是今年是皇帝登基以来,第一年驾临避暑山庄吧。
姜珏偕同家眷亦在随行之列,去避暑山庄的家眷,姜珏本想带着老太爷和老太太的,但他们说什么也不肯去,姜珏只好作罢,只带着黛玉和夕哥儿过去了。
承恩公府那边只有孟樟、孟杨夫妻带着孩子过去了,袁夫人和承恩公老两口都留在了京城。
承恩公老两口撑过了外孙们之间又一次的同室操戈,但这次皇帝的态度让他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正如先前坐在皇位上的人先是皇帝再是他们的女婿一样,如今坐在皇位上的也先是皇帝,再是他们曾经那个谦恭有礼的太子外孙。
孟家,该适可而止,急流勇退了。
姜珏得知了孟家的打算后,同黛玉说道:“徐家如今风头正盛,陛下着意提拔了不少徐家的人,岳父从前就说过不要和徐家争锋,如今正是该给徐家让路的时候了。”
黛玉点点头,道:“正如先帝当今提拔孟家是为了给太子铺路,陛下如今提拔徐家亦是如此。”
“如今,该轮到徐家殚精竭虑了。”姜珏道。
黛玉不无担心,道:“大哥如今是内阁首辅,是说退就能退的吗?”
姜珏一笑,道:“倒不是说这个退,是说如今先在朝堂上拥立太子,还得给徐家的后辈机会,此外还有,将来退下来时,陛下必然要问大哥该由谁接任,那么大哥就要推举一个徐家的人来,这样,就算是功成身退了。”
黛玉道:“可……”
姜珏给黛玉揉揉肩膀,笑道:“别担心,这都是以后的事了,咱们可以慢慢思量。太子如今才几岁,陛下还不会为了给太子铺路,就要强硬的把挡在徐家前头的路都推平了的。”
黛玉擡手掐了把姜珏的手背,道:“孟家那边是盘算好了,咱们家呢?”
说到这个,姜珏觉得有些好笑,道:“还记得我同你说过吗,陛下登基后我才发现的,原来我在陛下那里竟然不是归属于孟家的,我是他的人呐!”
黛玉亦撑不住笑了,道:“是啊,先帝当年就打算好了,那么栽培重用你,都是为了将你留给新帝,你又舍命救过新帝,他可不把你当成他的心腹重臣么!”
“旁人辅佐他,那都是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的目的,只有你,能为陛下豁出命去呢!”黛玉笑着点点姜珏的肩头,正是当年受过箭伤的那处。
姜珏无奈道:“我要再说一遍,那次真的是个意外。”
黛玉认真道:“可陛下不觉得是意外。”
姜珏无话可说。
黛玉安慰他:“这总归不是件坏事,是吧?”
姜珏道:“这个安慰,差强人意。”
黛玉仰头亲亲他,道:“这样够了吗?”
姜珏遗憾的看了眼外头的日头,道:“晚上再说。”
黛玉抿唇一笑,红霞漫上耳垂。
在避暑山庄待的最高兴的莫过于夕哥儿了,不少重臣带了自己家的孩子来,夕哥儿有了不少玩伴,整日如鱼得水。
以姜珏的年纪,不管是在六部还是在内阁,都能称一句年少有为。
年少有为就意味着他比他的同僚们都要年轻许多,而本朝男子大都十六七岁娶妻,二十岁之前就做了父亲,姜珏偏偏三十岁才做了父亲,这就意味着和夕哥儿同龄的大多是姜珏同僚的孙辈。
姜珏和同僚们自然是同辈论交的,那么作为姜珏的儿子,夕哥儿人再小,辈分都是最高的。
如今夕哥儿年纪小,他还不能理解辈分,过上几年,他就知道,这个辈分能让他在一群同龄人之间作威作福了。
不过事实上,如今仅凭着他爹,夕哥儿已经很能“仗势欺人”了。
幸好,黛玉常在身边,悉心教育着,才没让夕哥儿小小年纪就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
姜珏晚上听黛玉说了以后,休沐时也着意跟着夕哥儿出去玩了几次,纠正了他一些不好的习惯。
对于夕哥儿,姜珏和黛玉从不刻意要求他要做到多好,京城不少官宦世家的孩子不会拿筷子就要开始捏笔了,夕哥儿如今都长到三岁了,姜珏和黛玉都还没有打算教他识字,只会用小孩子能听懂的话,讲些书上的有趣小故事给他听。
虽然当初说了很多要他学文又学武的话,但真正教起孩子来,这两个人又和当初截然不同了。
才三岁多点的夕哥儿还能痛快的玩上两年,姜珏这样大的年纪时是没有这样的逍遥日子的,到了自己儿子身上,姜珏便不想早早逼他念书。
左右夕哥儿有父亲母亲护着,晚些成材也是无碍的。
太子的册封大典定在了九月初,皇帝八月中旬起驾回銮,册封太子的仪式却是早早的就开始准备了。
与此同时,皇帝晋镇北侯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姜珏为太子太傅,内阁首辅孟樟为太子太保,辅佐太子。
姜珏琢磨了下,觉得皇帝的意思很简单,镇北侯是太子的外家,孟家是皇帝的外家,而姜珏是皇帝的心腹重臣,和徐家孟家或许各有私心不同,他是忠诚于皇帝的,这既是某种意义上的平衡,也是确保太子身边有皇帝的人在。
面对皇帝的看重,姜珏不得不不承认自己是有压力在的。
在他的打算里,他会和孟家一样,随着皇帝的登基,渐渐地退出前列,前头自然该由皇帝的新宠臣和太子的外家代替,就如同当年先帝在时一样,可万万没想到,在当今陛下那里,姜珏是他的宠臣爱臣心腹之人。
姜珏受宠若惊,并且觉得自己不能当此重任。
但自古以来,皇帝委以重任,做臣子的除了谢恩,没有别的选择。
黛玉知道他的顾虑,位极人臣听着风光无限,其间种种胆战心惊又岂是外人能懂得的?
黛玉劝慰他道:“如今总归平安无事,咱们心里有所顾忌,自然会谨慎行事,早做准备,以备将来。”
姜珏点点头,道:“也不只是咱们,还有家里的人,都须得……姜瑜那里,我还得再派两个人过去,他这年年往家里送年礼送的我心里没底,虽然那边总说他偶尔有些急功近利是不假,但总归没惹过大祸,但我还是不放心。”
“家里这边你放心,姜瑾和姜琪都是谨慎的,姜琳那边,你倒需费些心,但不必和她说,只和妹夫去说就是。”黛玉想着姜家的人,道,“至于老爷那里,吴姨娘如今在老爷那里说话还算有分量,偶然间吴姨娘劝解几句老爷都会听,就算真的有什么,她知道了也不会替老爷遮掩,定然是会回禀太太的,更何况还有老太爷和老太太压制着,倒也不必怎么费心了。”
姜珏感叹道:“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头来我怎么觉得齐家才是最难的?”
黛玉笑道:“这要看你同谁比了?满京城里,哪个世家豪门里头没几件说不出口的事,同他们比起来,咱们家已经是够让人省心的了。”
姜珏苦笑:“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太子如今年幼,皇后心疼,他如今还跟着亲娘住在长秋宫,姜珏这个太子太傅并无用武之地,只是他已经被皇帝划到了太子那一派,难免心生忧虑,毕竟他是经历过当年皇子们之间的争斗的。
比姜珏更倒霉的是孟家人,孟樟已经盘算着怎么给徐家让位了,皇帝又一伸手把他拉到了太子的阵营里,这让刚从一场夺嫡之争里缓过气来的孟家差点全家一块儿晕过去。
承恩公全白的头发一大把一大把的掉,儿孙们虽然开解着,承恩公还是唉声叹气不已。
承恩公夫人亦是如此,这些年孟家担惊受怕的,本以为熬到头了,谁知道皇帝出其不意的一笔,又把他们卷到漩涡里去了。
年事已高的承恩公老两口承受不住,一病不起,这一次,两位老人家没能再像之前那样重新振作起来。
相伴了一生的老两口卧病半年后相继离世,前后仅仅相差两天,孟家连办两场丧事,孟樟和孟杨兄弟二人均告了丁忧。
自被承恩公夫人收为干女儿,黛玉一直被老太太当做亲女儿看待教导,这些年黛玉受承恩公夫人恩惠颇多,老人家去世对于黛玉来说虽比不上年少丧母时,但也称得上是重击了。
黛玉坚持要为承恩公老两口守灵守孝,夕哥儿年纪虽小,但念在承恩公夫人在世时对他也是多加疼爱,姜珏亦带着他去送了老人家一程。
袁夫人和崔云慧打理着上下一应事宜,都是眼眶红肿,面色黯然,承恩公夫人不是那等会磋磨人的婆婆,更不会随意管儿子的房里事,这些年她们婆媳相处的十分融洽,即便是有了自己的侯爵府,崔云慧还是愿意和婆婆、大嫂住在一起,不就是因为她们上下都十分和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