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红楼]对黛玉一见不钟情后 > 第二百零三章

第二百零三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黛玉瞧了瞧天上高悬的月亮,道:“不早了,你这就去看,回来也好歇息。”

姜珏听话的起身,走之前还不忘同黛玉说:“你别先睡,等我回来啊。”

黛玉推了他一把:“快去罢!”

京中有人提起姜珏来,总说他这辈子前四十年太过顺遂了,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别人一辈子都没握在手里的权利,登上了别人穷极一生都难以望得到的高度。

而到了不惑之年,姜珏的人生就急速转了个弯,因为祖父祖母在两年内接连离世,姜珏作为长孙,必须回家丁忧,两位长辈加起来就是五十四个月,五十四个月的孝期还没守完,姜珏的亲爹又没了,接着又得给接上二十七个月。

众人纷纷感叹,人一辈子的运道总是有数的,姜珏的运数已经到头了。

接近七年的孝期,等姜珏回到朝堂,谁还记得他是谁啊?

他这辈子的仕途恐怕也就到头了。

至于姜家离世的长辈,人们提起来倒只会羡慕他们好福气,有个这么出息的子孙,一辈子享尽了福,又都是那样的高龄去世的,称得上是喜丧了。

外人如何说姜珏并不在意,失去祖父祖母对于姜珏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描淡写的事,纵然老太爷和老太太去世的时候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并且无病无灾,只是大限已至,人力无法挽回。

祖父祖母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一时之间姜珏根本无法接受这两个人就这样离开他。

办完两位老人家的丧事,黛玉怕姜珏睹物思人,就带着姜珏和夕哥儿搬到了京城外的农庄上去住。

在京城的府邸里,姜珏总是要沉浸在失去祖父祖母的痛苦里,不如换个环境,也让姜珏平缓一下心情。

自此,姜珏、黛玉、夕哥儿一家三口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姜老爷在时,为着名声着想,他们还要时常回去问候姜老爷,等姜老爷去世了,他们便不回京去了,只安心在这里住着。

这些年里,姜珏和黛玉都没有闲着,刚开始是黛玉为了给姜珏找点事做,把庄子上佃户家里的孩子们都集中起来,让姜珏教他们识字,后来又收了附近村子里的孩子,姜珏一个人顾不过来,黛玉和夕哥儿的先生也会去教教孩子们。

后来,来京城赶考的家境贫寒的学子,他们也会接济,农庄里总是读书声朗朗,不能说谈笑有鸿儒,也能说一句往来无白丁。

搬到这里来住以后,姜珏忙不过来,黛玉也是忙得很,她的诗集被传播到了本朝各地不说,南洋西洋均有不少人慕名要来见静远先生。

之前黛玉是高高在上的尚书夫人、太傅夫人,就算看过静远诗集,倾慕黛玉的才华,也不敢上门去拜访、去请教,如今姜珏恢复白身,便有人壮着胆子前来,向静远先生请教,更有不少人想拜黛玉为师的。

黛玉在收徒这方面很慎重,再三思量后,只收了几个姑娘,旁人都说静远先生是女子,教导同为姑娘家的徒弟是更方便一些,殊不知黛玉是想着,女子在这世上总比男子要难一些,自己能多教她们些东西,也能让她们在这个世上多一分立足的力量,是以,黛玉倒不只教她们诗赋,凡是自己会的,自己懂得,黛玉都很乐于教给她们。

而随着静远先生声名远播,姜珏在接济来京春闱的贫寒举子时,总是会说我是静远先生的相公,没听过姜珏名声的举子们有的进士及第后,同翰林院里的同僚们或者上官提起来,说到静远先生和她的相公对他们帮助良多时,翰林院里的人一时之间都没反应过来,静远先生的相公就是那个因为丁忧离开朝堂几年的姜珏。

而及第的学子们自觉受了恩惠,许多都会回来拜谢,当然不回来的也有。

姜珏和黛玉都不怎么在意这些,只随心意做自己的事。

不先说朝中的人如何反应,只说姜恪,也就是十岁以后再也不让人叫他小名的夕哥儿,十五岁这一年,他决定要去从军时,姜珏和黛玉都很摸不着头脑。

农庄里整日读书声不断,姜恪这些年在读书这方面也总是被先生夸奖,这两年不少来春闱的举子同他探讨学问时也会道一声佩服,姜珏和黛玉都以为日后姜恪怕也是要走科举之路的。

然而,他却忽然要去从军了。

虽然这些年姜恪一直文武双修,起初为了减掉那一身肉而学的武,在姜恪长成长身玉立的少年时,已经彻底变成了姜恪自己的喜好。

姜珏和黛玉想着学些武艺,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防身,并没有害处,便一直很支持他,还又费心思的给他请了新的武艺师傅。

最主要的是,虽然一直没丢下武艺,但平日里也没听姜恪说起过这事啊,怎么好端端的忽然想起从军来了?

姜恪的回答很简单:“我不想做官。”

姜珏问道:“做官怎么不好了?”

姜恪道:“只看每日上门拜访爹的那些人,我对做官就厌烦透了。”

姜珏和黛玉对视一眼,明白他的意思后一同笑了。

自从及第的学子们将姜珏和黛玉接济穷困举子的事传开,朝中百官知道了此事,那些被接济的学子亦知道了那个因为不蓄须看起来比真实年纪要年轻的静远先生的相公是位侯爷不说,更是曾任两江总督、吏部尚书,还是当朝太子的老师。

姜珏做了这些年的官,纵然没考过春闱,眼光到底是不一样的,被他指教过的举子们春闱时写的策论比起别的举子来,更显得言之有物,更有一位进士说,皇帝在殿试时嘉奖他说他对去年和西洋诸国再次发生冲突之事的见解胜过朝中大臣,那都是姜侯爷教的。

皇帝听闻此事后,特地派了太子持圣旨登门褒奖了姜珏和黛玉一番。

一时间,那些受了恩惠转头就忘的学子也想起来上门拜会了,欲登门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姜珏和黛玉闭门谢客,谁都不见,饶是如此,还有人不屈不挠的要上门呢。

黛玉笑道:“去从军难道你要一辈子做一个小兵吗?将来你若是做了将军,也是要做官入官场,和百官打交道的。”

姜恪毕竟没出门家门,如今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听了他娘的话,很天真的说道:“那我就做一个只打仗的将军。”

黛玉摇头失笑,拿手臂捣了捣姜珏,示意他说话。

姜珏道:“你若是想从军,我和你娘自然是不反对的。”

“真的?”姜恪先前见他爹娘郑重其事的将他叫到书房来,还以为他们一定会竭力反对自己从军的。

黛玉不着痕迹的白了姜珏一眼,好人都让他做了。

黛玉接着笑道:“除了你小时候掉牙还非得吃糖我们不许,吃了冰闹肚子不许你吃冰,凡是你做的对的事,我和你爹何时反对过?”

姜恪困窘的红了脸,道:“娘,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您别提了。”

姜珏补充道:“还有只想吃肉不肯吃菜,因你娘要喂你吃菜,就往曾祖母那里跑……”

“爹!”姜恪涨红了脸,道,“您怎么老跟我娘一起欺负我?”

姜珏理所当然道:“你娘是我夫人,我当然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向着她了。”

姜恪:“……”

姜恪道:“那您等着,等我回来,我也要带着我媳妇回来!”

“哟,野心不小,行啊,我等着。”姜珏笑道。

既然说定了要从军,姜珏和黛玉便操心着给姜恪打点行李的事,既然日后不再是金尊玉贵的小少爷了,行礼自然是要从简的,不过银子倒是能多带一些。

定好日子,姜恪带着简单的行李牵着一匹马,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京城。

直到再也看不到姜恪的影子,黛玉才收回视线来。

姜珏拿帕子给黛玉擦了擦眼睛,温声安慰道:“放心,信我都寄出去了,一路上会有人照应他的。”

姜恪要去东南沿海从军,他并不知道,他爹曾经在那里做过两广总督,写封信过去让人照顾照顾自己儿子,还是能做得到的。

黛玉叹口气,道:“再有人照应,该受的罪也是少不了的。”

姜珏一笑,道:“年轻的时候吃些苦,是好事,即便犯了错,总能回头。”

“何况,就算他惹下祸事来,他爹好歹还能给他托两把。”姜珏揽着黛玉往回走,笑道,“总比我当年好多了。”

“……可不是,这孩子啊,还不知道自己多有福气呢。”黛玉亦笑了,“年轻,是得往外头去跑跑,否则都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姜珏笑道:“过两年咱们也再出去走走如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咱们当年曾经说过的。”

黛玉笑着应道:“好啊。”

想要上门拜访的官员或者是进士们,姜珏和黛玉能够说不见就不见,但偶尔来拜访的太子殿下,却不是他们能拒绝的。

不得已之下,姜珏只好再次在这个农庄里做起太子的老师来,因着忙完自己的事就被姜珏缠的脱不开身,黛玉也被拉着去陪姜珏给太子做老师了。

直到姜珏丁忧期满,皇帝下诏让姜珏回朝接着担任太子太傅一职。

姜珏先是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皇帝固请,太子更是亲自登门请老师回京,姜珏只能回朝当了太子两年的老师。

两年后,皇帝病逝,太子登基为帝,晋姜珏为内阁首辅。

国孝过后,姜珏上奏致仕,新帝不允。

次日的大朝会,新帝朝前一看,他的老师已不见踪影。

皇帝派人到姜家去问,只得到了姜珏的一封留书,皇帝看罢,沉默良久,最终允准姜珏致仕,但将他的爵位由侯爵晋升为国公。

回京受赏的将军姜恪回家后,发现父母均不在家,遂问家中下人,他爹娘去了哪里?

他们去了扬州,去过扬州,他们还会再去姑苏。

天下很大,余生还长。

姜珏和黛玉会一直一直携手走下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