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卷一凝视:第九十章 宏辩(1 / 2)
第90章 卷一凝视:第九十章 宏辩
杨嘉恒案终于正式开庭,一审那天聆审席上观众很多,基本上都是杨嘉恒的亲属朋友,还有瑞信金融的一些员工,池跃特地找了一圈儿,没见着江宝和他母亲。
沈浩澄知道他的心思,趁着庭前准备的时间悄声地说,“没事儿!拿到终审判决,咱俩一起给他们送去!我还会想办法通知牢里的张言,一个也不放过。”
“沈律非常有信心啊!”池跃赞赏远远多过惊讶。
“当然!”沈浩澄微微颔首,“这是坚信正义公理!打起精神来!你于哥忙新案子来不了,也等听结果呢!”
大状不仅有信心,态度也极认真。
庭审很快就从案情陈述列举证据及当面质询的阶段进入到刑期分歧。公诉人坚持认为杨嘉恒虽有值得同情之处,但他作为一名高知青年罔顾国法冲动行凶在先隐瞒案件实情在后,认罪态度不够正确积极,并有包庇行为,导致了极大程度的警力资源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况且毕竟客观导致了一个生命的消逝,二十五年的刑期并不算长。
池跃第一次领略了沈浩澄的辩论功底。
他没有义愤填膺地抓着张申的过错大做文章,也没情绪激动地阐述杨嘉恒之前多么优秀多么正直,陈词之时分外冷静,“对于我们这样常年浸淫于法律事务中的群体来说,遇到问题,尤其是侵害和不公正待遇时第一时间就会考虑利用法律武器,这是职业赋予我们的习惯和胆气,天经地义到和吃饭睡觉的本能一样稀松平常,但不能因为我们身份特殊,近水楼台先得月地享用到了认知上的便利和职业赋予的特权,就忽略掉普通民众面对类似选择时不同想法的合理性。对于他们来说,报警和打官司,永远是走投无路时的最后抓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破釜沉舟。因此才会有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种说法。但凡觉得还能找到别的方法维护自身利益,谁又愿意去碰底线?我的当事人杨嘉恒先生,虽然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属于高知群体,应该是最最敬畏国法的那一拨人,可他到底年轻,人生经历过于简单,对社会的复杂性和人心阴暗的预估严重不足。与身处婚姻关系之中的江影产生情感固然不够明智,但我恳请各位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们自己是这位懵懂青年,没有心理防备之下陷入直属上司预先设计好的陷阱,一点一点地接触到可怜可悲的女同案犯,逐渐了解到她的不幸和屈辱,真的不会产生怜悯疼惜之心吗?人类情感其实没有严格界限,升级为男女之情是很容易的事,换成我们,真的就能在还没充分掌握到张申不法证据之前置女方意愿不顾,置自己的前途事业于不顾,也置报案报警到底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不顾,毅然决然地利用法律武器吗?我们的法律,庄严,神圣,嫉恶如仇,可它真的不是万能的,当罪恶还没显露其完整形态,看起来没有淋漓尽致地恶坏掉之前,能够起到的惩戒力量往往是不充足不充分的。这一点,不用我们这些搞法律的人特地分析,席上的各位群众肯定都能想明白。杨嘉恒如果在没被张申拍摄到激情视频时就选择报警,那是干涉人家夫妻内政,即使能令张申受到教育和警戒,真能起到帮助江影的作用吗?女人要承受无休无止的风言风语,他自己会丢工作,有权有势有地位还有钱的人能受多大损伤?”
旁观席里一片窃窃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