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造价几何(1 / 2)
大朝会一开始,先由户部尚书汇报了秋收等事宜,然后是吏部尚书汇报官员调度情况,然后是工部尚书汇报了一下各项工程以及各工坊的情况。
他们的发言都很简短,大概是每次大朝会都会说一次,所以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当轮到兵部尚书汇报了军情,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显然,朝廷如今还没议论出是否增援东北的决策,当兵部尚书汇报完之后,马上有武将站出来,慷慨陈词,言辞激烈,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力主增援。
随即,文臣中马上有人起身反驳,认为应先稳固内政,不宜轻举妄动。
双方言辞激烈,吵得好不热闹。
最终还是文官这边占了上风,理由很简单,只是吃了几个小败仗而已,不值得大动干戈,损害国力,最终的结论,需要得到进一步军情,才能定夺。
关于军情,杨震现在也非常了解,军权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特级军情,一级军情和二级军情。
特级军情采用的是飞鸽传书的方式,好处是快,即使遥远的东北几天时间,就能把军情送达。
缺点是无法把事态说清楚,也不一定保证能把军情送达,因为无法保证信鸽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不出任何意外。
所以特级军情通常是定乾坤的大事,要么是大败或者大胜。
战况胶灼的情报是不会采用飞鸽传书的,怕交代的信息不够全面,反而会产生误判。
所以一级军情通常采取的是八百里加急,二级军情采用的是正常送达。
因为八百里加急损耗巨大,朝廷也经不起什么军情都采用这种方式。
而这次东北失利,用的就是正常送达的军情,所以武将所主张的增援缺少绝对的说服力,只用了若不及时增援可能会耽误军情,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之类的话术,这自然说不动整个文官集团,毕竟要是增援的话,那可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当然,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里,他要是决定增援,文官如何说得天花乱坠都没用。
所以,文官和武将一边你来我往辩论的同时,一边暗中观察皇上的神色。
然后他们都有点懵逼,因为皇上太平静了,对这事仿佛根本不在意。
这就有点古怪了,记得皇上刚得到英国公吃了败仗的消息,可是紧张了好一阵子,如今反而不急,这就很不寻常。
杨震自然当个看客,因为轮不到他发言,他不会傻到这个时候站出来刷存在感。
不过别人不知道皇上为何如此平静,杨震自然知道怎么一回事,因为他已经和皇上商议过这事,还献了计,自然就不急了。
当然,知道这事的还有谢开明和兵部尚书,只是两人都好像很有默契,不揭开此事,任由朝臣们争论。
由此可见,大事不是在大朝会上吵出来的,只有芝麻绿豆的小事才会在大朝会上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