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小道消息(1 / 2)
原来让皇上陷入忧愁的是这种问题,而不是做出违心的决定而感觉到心情不好。
杨震心中不由松了一口气,不过马上发觉这个问题也很不好回答。
明显,皇上虽然略懂权衡之术,但是还没彻底弄清楚两个问题,那就是利益分配和权力分配的深层次问题。
这两个问题往往被隐藏得很深,看不到其细微之处,说出的主张不合他们的利益,朝中大臣自然会扯出一番站得脚的大道理来反对,但真正的目的都被掩盖。
因此,如果没搞懂这两点,提出的任何主张都是阻力重重,就连权衡之术用起来也显得不伦不类。
加上朝堂上不乏一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往往会提出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来证明存在感。
所以皇上提出的主张,被人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看法,马上就开始自我否定了。
这也侧面证除了开国皇帝,明历继位的代皇帝都存在一个弊病,那就是没有基层经验,准确地说,没有亲自负责过一个项目,所以正常的时候都说不过朝中大臣。
这样一来,皇上的决策难免会受到干扰,难以形成有效的决断。
其次,就是权力分配问题,如果没分配好,会损害一派人利益,自然也会遭遇反对,除非强压下去,不然也是不顺利的。
由此可见,秦靳还真不是正统培养的继承人,小时候没人教他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等到登基,更加没有人敢教他这些东西了。
而作为帝师的周景洪,显然是不合格的,或者有私心,最重要的东西没教给他。
也多亏了诸葛临忠心,能力也还行,以及梁王没什么异心,不然如今大觉王朝的局面可能会更糟糕。
可这些话不能说,杨震自然知道该聪明的时候聪明,不该聪明的时候一定要装糊涂,于是笑道:“大概是朝中大臣看到皇上这次决心很足,知道反对也没用,所以就不反对了。”
秦靳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朕以前做出主张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决心不够的缘故?”
杨震发觉秦靳有时候也挺幼稚的,大概是钻了牛角尖,思绪拉不回来,所以说话都没经过大脑了。
可这种交流才可怕,等他缓过来,想起之前的话,因为懊恼可能刀了自己的心思都有了。
只好转而道,“陛下,秋风虽爽,不宜久吹。”
秦靳长长吐了口气,这才缓步走进御书房。
杨震紧跟其后,一进御书房,怕又提起之前的话题,马上道:“陛下,关于分红比例以及任何给那些出资的富商巨贾一个安全保证,有什么要批示的吗?”
“你们想得都比朕周到,你拟一个章程交由内阁审查就好了。”秦靳走到龙椅坐下,意兴阑珊地回了一句,抿了一口茶之后,又道:“对了,仿制金叶子案查得怎么样了?一点新线索都没有?”
杨震有点无语,这个时候提起案子干嘛,能实话实说早把这事抛到脑后了吗?
要是不说点有用的东西来,是不是要反悔,让别人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