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夜话·听雨楼台.火龙暗涌(2 / 2)
**双线合围**
溶洞里的裴砚之突然按住腰间虎符。符身不知何时变得滚烫,表面浮现出细小的金色纹路——这是女帝特制的\"子母符\",当母符遇热时,子符会同步显现隐藏的路线图。
\"全体后撤!\"他厉声喝道。几乎同时,远处传来沉闷的爆炸声。热浪掀翻了三名侍卫,而他们方才站立的位置,此刻正喷出炽热的蒸汽——叛军竟在火龙渠关键节点埋了火药。
碎石飞溅中,裴砚之瞥见岩壁上闪过龙纹盾牌的反光。水鬼营的战士正沿着沸腾的水渠潜行,他们手中特制的青铜镜将阳光折射入地下,为远处指引方位。这手法与女帝在洛城用的\"传声瓮\"异曲同工,都是借火龙渠网络传递信号。
与此同时,牡丹园地下传来刺耳的金属撕裂声。女帝面前的铸铁闸门正在扭曲变形——火龙渠的超负荷运行让闸门材料达到了临界点。她突然解下束发的金簪,插入身旁的陶管接口。
\"陛下不可!\"工部侍郎惊呼。那是调节水压的关键节点,破坏它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女帝却已旋动金簪。簪头的玉兰花瓣裂开,露出里面微型日晷般的机关:\"《武经总要》载'以火攻火',今日朕便以火龙...屠龙!\"
……
曾经藏匿兵器的地下空间,如今排列着水轮驱动的织机。岭南特产的蕉麻在机械牵引下变成细线,再织成夏日里最凉爽的葛布。
\"郑卿的改良确实精妙。\"女帝抚过织机齿轮组,那里用上了叛军锻造兵器的精铁,\"听说崔家旧部现在都改行种香樟了?\"
裴砚之望向远处山坡。曾经私铸兵器的大匠们,如今正指导村民用火龙渠余热烘焙茶叶。雷公墨与竹炭混合爆炸的配方,被改良成了开山修路的火药。
\"最危险的地方才最安全。\"他轻声重复女帝当年的名言,从怀中取出那枚虎符。如今它被重新熔铸成了量地的矩尺,符身上的纹路变成了水利图谱。
女帝忽然执起他的手,将一枚温热的棋子放在掌心——正是听雨阁对弈时那枚刻着\"裴\"字的白玉子。棋子底部新刻了《齐民要术》的一句话:\"水火既济,天下大利。\"
檐角铜铃在风中清响,远处传来新一批贡生吟诵《火龙渠赋》的声音。裴砚之望向女帝的侧脸,发现她眼角那点朱砂痣,在阳光下艳得像一粒相思子,又像一颗燎原的火种。
*·星火燎原**
洛城的雨季终于过去,火龙渠的水汽在晨曦中蒸腾,化作薄雾笼罩着整座皇城。女帝沈知白立于观星台上,指尖摩挲着一枚青铜罗盘,盘面刻着精细的岭南水系图。
\"陛下,裴大人的信。\"暗卫无声跪地,呈上一封火漆封缄的竹筒。
女帝挑开漆印,薄如蝉翼的桑皮纸上,裴砚之的字迹工整如刀刻:
> **\"岭南雷公墨矿已控,崔氏私兵藏于火龙渠旧道,借水力锻刀。臣已按陛下之计,令郑禹改渠为田,断其根基。\"**
她唇角微扬,指尖轻点罗盘上的某处——那里正是岭南最大的暗渠交汇点。
\"传旨,\"女帝抬眸,眼底映着初升的朝阳,\"即日起,火龙渠改称'惠民渠',各州府依洛城例,设水轮织坊、稻谷烘干房,凡匠人改良水利器械者,赏田十亩,免赋三年。\"
---
### **火龙余烬·岭南新政**
裴砚之站在改造后的火龙渠旁,看着曾经锻造兵器的熔炉被改造成水力驱动的碾米坊。雷公墨不再用于铸剑,而是被研磨成粉,混入陶土,烧制成更坚硬的农具。
\"裴大人,这水镐比人力的快了三倍!\"老农兴奋地指着转动的木轮,\"连舂米都不费力气了!\"
裴砚之颔首,目光却落在远处山脊上——那里正有工匠架设新的水车,将渠水引向高处的旱田。
\"陛下说过,'科技兴国,首在利民'。\"他轻声道,\"这火龙渠,终究要变成真正的'活龙'。\"
---
### **皇城暗涌·最后的棋局**
紫宸殿内,女帝执黑子,落在棋盘天元。
对面,宰相崔琰面色灰败,手中白子迟迟未落。
\"崔卿,你可知朕为何偏爱谷雨茶?\"女帝忽然开口,声音清冷如檐角悬冰。
崔琰喉结滚动:\"老臣……不知。\"
\"因为谷雨前的茶芽最嫩,\"女帝指尖轻敲棋盘,\"可若过了时节,再好的芽也会变老,成了废料。\"
她抬眸,目光如刃:\"崔家的时代,已经过了。\"
殿外,羽林卫的铁甲声渐近。
崔琰手中的白子,\"嗒\"地一声,坠落在棋盘上。
---
### **终章·星火不灭**
三年后,岭南的稻田亩产翻倍,洛城的牡丹四季常开。
裴砚之站在惠民渠旁,手中捧着一盏新制的谷雨茶。茶汤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远处女帝巡幸的仪仗。
\"裴卿,\"女帝的声音自他身后传来,\"可还记得当年茶盏底的誓言?\"
他转身,见她一袭素衣,发间只簪一支白玉兰,恍如听雨阁初遇时的模样。
\"君心似我心,\"他轻声道,\"不负江山不负卿。\"
女帝笑了,伸手接过他手中的茶盏,仰头饮尽。
\"天亮了,\"她望着万里晴空,\"该去上朝了。\"
---
### **后记·女帝的科技治国**
1. **火龙渠的蜕变**:从军事工程到民生基建,女帝将叛军的武器库改造成农业革命的引擎。
2. **雷公墨的新生**:陨铁不再铸剑,而是成为改良农具的材料,推动生产力飞跃。
3. **寒门崛起**:女帝提拔的工匠、农官、水利专家,逐渐取代世家大族,成为朝堂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