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海疆初立,道争暗涌(2 / 2)
没有爆炸,那噬道兽的阴影如同被投入烈火的冰块,发出了凄厉至极的哀嚎,庞大的身躯剧烈扭曲、崩解,其核心的掠夺意志在万象归流与悖论扰动的双重作用下飞速消散!
最终,那令人心悸的噬道兽,彻底化为了一团精纯的、无主的寂灭本源和一些杂乱的道则碎片,漂浮在海水之中。
秦墨伸手虚引,将那团寂灭本源与道则碎片收取过来。
寂灭本源可以用于淬炼自身道基,而那些杂乱道则碎片,虽对他无用,但交给墨灵解析,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些其他宇宙或修行体系的奥秘。
首战告捷,而且是以一种近乎“吞噬反哺”的方式,这让秦墨对自身万象归流大道在涅盘之海的适应性,有了更强的信心。
他也明白,这头噬道兽恐怕只是这片无尽之海中,最普通不过的掠食者之一。
经此一役,他这片初辟的微型道域,气息愈发凝练,周围那些隐晦的窥探意念,也少了许多,多了几分忌惮。
秦墨知道,这只是开始。在这筑涅之路上,他将面对更多、更强的挑战,无论是来自这片海本身,还是来自其他同样追寻大道的……“同行者”。
他收敛心神,开始消化此次战斗的收获,尤其是对寂灭本源的运用与对抗噬道兽的经验,为下一次更深层次的“筑涅”做准备。
涅盘之海的波澜,永不停歇。而秦墨的筑涅传奇,也在这波澜中,正式扬帆起航。
在初步稳固了自身在涅盘之海的立足点后,秦墨并未一味地埋头苦修“筑涅”。
他深知,到了这个层次,闭门造车已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借鉴与感悟同样重要。
那些流淌于“可能性之纱”中的其他宇宙道韵碎片,便是绝佳的“他山之石”。
这一日,他捕捉到了一片异常璀璨且结构相对完整的“可能性之纱”。这片光纱之中,蕴含的并非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文明片段,而是一种独特的、侧重于心灵具现、唯识独尊的宇宙法则烙印。
在那个宇宙中,心念的力量被放大到极致,一念可花开,一念可界灭,物质与能量的界限模糊,一切皆由“识”而生。
秦墨将其小心引入自身道域,并未直接炼化,而是以其为基,结合自身大道,凝聚成了一面心镜。
此镜非铜非玉,镜面如水,倒映的并非外在形貌,而是观看着自身道心的种种变化,以及……模拟推演其他大道法则的可能性。
他盘坐于心镜之前,神沉入定。
镜中,首先浮现的是他自身万象归流大道的运转景象。
混沌气流奔腾,万法生灭演化,平衡贯穿始终。
这是他道的根本,坚实而包容。
随后,心镜波光流转,开始模拟那“唯识宇宙”的法则。
镜中的景象骤然一变,一切都变得如梦似幻,物质界如同水中月镜中花,随念生灭。
他看到“自己”在镜中一念创造星辰,一念让江河倒流,心之所至,法则相随,端的是逍遥自在,言出法随到了极致。
然而,秦墨并未沉迷于这种看似无所不能的力量。他以自身道心为尺,冷静观察。
很快,他发现了这种“唯识”体系的潜在弊端。过度依赖心念,使得那个宇宙的稳定性极差,容易因某个强大存在的情绪波动而引发全域性的法则紊乱。
而且,当心念冲突时,造成的逻辑悖论与现实撕裂尤为恐怖,其修复过程需要耗费巨大的心灵力量,甚至可能导致宇宙层面的“心衰”。
“力量源于心,亦困于心。若无外在坚实之基与之制衡,终将如无根浮萍,随波逐流,乃至倾覆。”
秦墨心中明悟。
这“唯识”之道,虽有其独到之处,但过于极端,与他追求的“万象归流、动态平衡”之道,在根基上便有所不同。
他并未否定这种道,而是取其精华——那对心念力量精妙操控、以及“境由心生”的创世思维,尝试将其融入自身万象道域中,作为丰富“演化可能性”的一部分,尤其是增强对自身道心杂念的洞察与掌控,以及对创造类法则的细微操作能力。
心镜再次变幻,这次映照出的,是一片充斥着冰冷逻辑与绝对数学规律的宇宙烙印。
在那里,万物皆可用公式推导,连情感与命运都被量化,整个宇宙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巨型机械。
秦墨推演着这种“绝对理性”之道。它稳定,高效,几乎杜绝了内部混乱。
但缺陷也同样明显——缺乏变数与惊喜,文明与生命容易陷入僵化的模式,失去了演化的活力与艺术的灵感,面对来自体系外的“变量”时,应变能力不足。
“过刚易折,缺乏韧性。绝对的秩序,亦是另一种形式的混沌——死寂的混沌。”
秦墨再次汲取其优点——那严谨的逻辑架构与对底层数学规律的深刻理解,用以优化自身道域中“秩序”环节的稳定性和效率。
心镜不断流转,映照出一种又一种来自不同宇宙、不同文明、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与践行。
有的侧重血脉肉身,挖掘自身神藏,以力证道;有的崇拜自然元素,化身法则,与天地同寿;有的发展出极致的科技,解析宇宙,再造乾坤;有的则沉溺于虚幻梦境,在精神世界中构建永恒乐园……
每一种道,都有其辉煌与局限。
秦墨便如同一个最耐心的学者,坐于镜前,观摩万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调整、优化着自身的万象归流大道。
他的道,并非要变得包罗万有、杂乱无章,而是在保持“动态平衡”与“无限演化”核心不变的前提下,吸收这些“他山之石”的智慧,让自身的“流”更加磅礴,更加顺畅,能够适应并包容更多样性的法则环境,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另类的“筑”。
不是构筑存在本质,而是构筑自身大道的广度、深度与韧性。
不知观摩、推演、融汇了多少种不同的“道”,当秦墨再次将心神完全收回时,他头顶那混沌气流状的道印,似乎并没有什么显着的外观变化,但其内部蕴含的“道韵”,却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圆融、更加不可测度。
他对于下一次正式的“筑涅”循环,有了更强的把握与更清晰的方向。
睁开眼,心镜缓缓消散,重新化为那片“可能性之纱”,但其蕴含的道韵已被秦墨汲取大半,变得黯淡了许多。
“师尊,您此次观镜悟道,历时外界约三百个标准宇宙年。”
墨灵(道枢)的声音响起,“期间共有七次微弱意念窥探,三股小型寂灭乱流掠过道域边缘,均被自动防御机制化解。
另,检测到右后方遥远海域,有持续性的高强度能量冲突波动,疑似两位筑涅境存在在交战,是否进行远距离观测?”
秦墨目光微动。观镜悟道收获巨大,但也需知晓外界变化,尤其是其他筑涅者之间的冲突,或许能窥见更多此地的规则与危险。
“锁定冲突区域,进行隐蔽观测,收集数据,但切勿介入。”
“明白!”
秦墨将注意力投向墨灵指示的方向,神念如同最细微的触须,小心翼翼地向着那遥远的海域延伸而去。
一场发生于涅盘之海的、真正的筑涅者之间的道争,即将映入他的“眼帘”。
这对他了解这片海的生存法则,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