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暑假(2 / 2)
李彤彤今年小学毕业,暑假没作业她放松得很,刚放假几天到处打电话写信,有打给李莹莹宣狮她大哥大嫂的,也有写信给那些山区学生的——村小学生并不多,学生们和她年龄差不多,有时候书信往来小学生们挺能聊。
看他们一封信来回好多天,李沉也问过她为什么不打电话,现在通讯发达,村小那边也是有电话的,只是李彤彤觉得写信是乐趣,写信夹画的可好玩了,李沉挺难理解。
她和那边山里的关系倒是特别亲近,其中和她最初资助的那个高中生关系特别好,平日里经常打电话交流。那位叫沙马阿木的高中生也是个热心人,帮李彤彤去村小看了,教学楼和宿舍楼大轮廓已经建好,剩下的就是玻璃水电和装修这些事。
对于在建的两幢楼阿木夸得极多,她是山里少有的高中生,懂得读书的好,跟李彤彤说等学校建好后有更多的小孩能上学——太穷的地方发展难,扶贫产业一直没什么起色全靠国家拨钱,读书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阿木明年就想考师范,等读出来回家教书,盼着老家有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去。
阿木给李彤彤讲着山里的事,她从山里来,并不避讳自个儿的出身,饶有兴致地跟李彤彤讲山里大家在节日里对歌唱戏的欢快时间,而李彤彤跟阿木讲城市里的事,也讲自个儿的事,她讲自己把初潮当绝症的乌龙。
她倒不避讳这些,跟阿木讲着,逗得阿木咯咯笑,然后提起他们那儿……城市里和大山里的思维像差了一个世纪,在山里女性的这些事也是羞于提起的话题,更因为贫困,有些女孩子甚至没法用上卫生巾。
在这个时代这或许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确实是事实。阿木很平常地讲着,讲她最初来月经的时候每每是屁股底下塞几张草纸应付着过去,直到后来妇联和基金会的同志们把给女孩子们的一些援助物品送上门,她才知道有卫生巾这种东西。
李彤彤听着,沉默下来。听阿木说她用那种很便宜的散装卫生巾,一大包有400张,几角钱一张,而这在他们那儿也属于“奢侈”用品。
她没有提起痛经的事,这也是个“奢侈”问题,听着阿木说她有同学月经来了怕被人看到就泡到河里去,李彤彤“啊”了一声,这不会生病吗?她想问,可最后没问出口。
这个世界是参差不平的,李彤彤现在懂得了这一点,挂了和阿木的电话后李彤彤问李沉他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忙。
怎么帮?李彤彤随口一问,李沉一开始没放在心上,只是这问题后来被桑思迪知道了,她“轰轰烈烈”地组织起他的后援会帮他搞了波公益。
明星搞公益活动是宣传必备,在隆凯时期,李承就顺应着网上热门事件捐过几次,等到桑思迪接手,他参与的公益项目就更多了,他的粉丝中有一群人,一直持续不断地参与“唇腭裂”小孩项目,当然,更多人参与的是短期公益,其中也不乏以公益名义圈钱的。
粉圈鱼龙混杂,公益项目也真真假假,就连明星做公益,水分都不少,桑思迪帮李沉操作过几次,宣传得很好看,搞得很复杂,李沉看不太懂。钱是捐出去了,可数字倒腾来倒腾去宣传却得夸大其词,那些项目也是花样繁多,有时候感觉还不如李彤彤捐的两所教学楼有用。
所以这次桑思迪想搞,李沉却不打算像以往那样搞。李彤彤参与的项目,他并不想骗人。他其实还留着农村里的老思想,并不赞同公益里那手左手倒腾右手的套路,桑思迪之前合作的几个基金会他也信不太过——虽然他不懂,但他知道老整些女权同性幺蛾子的基金会就没一个好的。
这次的公益是他们自己搞的,梁丹帮他组织,谭姐也参与了进来——李沉不愿意出面,拉了谭姐一起来。
活动并不大,范围也仅限于粉丝中,远不如桑思迪宣传得好。不过这次活动气氛很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由工作室专人这边联系当地妇联,安排着购买卫生巾送到山区村里,除此之外,还组织了“上山下乡”的妇女儿童卫生常识培训,李承和谭慧韵粉丝中好多医学生参与了进来。
看这次活动搞得非常顺利,梁丹还打算持续下去,为此她计划着帮他开一个公益基金会。这种太过专业的知识李沉就不懂了,只不过是信着梁丹,同意了。
李沉信就信都不带怀疑一声的,他不懂,桑思迪可不是他这般的傻白甜,会上听梁丹说准备搞一个基金会,她眉头一挑直觉这里边有事。成立公益基金会并不是个简单事,要是简单,娱乐圈里大大小小这么多明星,也不会只有零零几个成立了基金会,更何况之后的捐款募集和运营,现有的几个明星慈善基金会不乏爆出丑闻的。
像李承这样的流量,成立公益基金会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会后,桑思迪就杀上了梁丹的办公室,问这基金会到底是咋回事。
“别急嘛,”梁丹和桑思迪关系还不错,给人泡了杯茶,讲了讲自个儿的规划。桑思迪规划李沉的事业,而她规划工作室,这些日子她也不是吃干饭,圈子里有风声传下来,说上头可能要清理娱乐圈,怕有意外,她也得想办法避险,一步就是招人,工作室不能只有李承一个明星,暑假里她打算派经纪人多签约几个艺人,还有一步就是成立基金会帮李承树立公益形象,预防之后可能出现的形象危机——
风声鹤唳的时候往往是黑子最涌动的时候,大棒还没打下之前,也是圈里最混乱的时候。作为流量前辈李承这靶子竖得也挺亮眼,一直不乏有人想以下克上。就算没黑点也得给人造出点黑点,梁丹这次也是未雨绸缪。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