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这可不是普通信,而是一封离婚信(1 / 2)
放假回家前,小赵已经帮她找好了好几处。
郑文苑都去看过了,地理位置各有优劣。
有的紧邻热闹的集市,人流量大且周边配套设施完备,适合开吃穿店。
有的则位于静谧的小巷深处,虽少了些喧嚣,但环境清幽雅致,适合开文艺古典店铺。
不得不说,小赵办事真的很靠谱也很用心。
她一口气买了三个小院子,手上的钱所剩不多了。
年后这些院子都要翻新装修,需要一大笔钱。
小赵给她建议:“郑小姐,我认识好几个手艺精湛的人,他们在装修方面经验丰富。”
“你要是不急着用的话,我有一个兄弟,他爸在故宫做修缮工作。
可以请他爸帮忙叫几个同事,周末给你做兼职,好好修缮你什刹海的院子。
肯定能修得既精美又保留古韵,保准让您满意。”
小赵也是看出郑文苑很喜欢那套四合院,听她的意思以后是用来常住的地方。
这个说到郑文苑心坎里了。
她不缺时间,缺的是钱和人。
她慢慢挣,房子慢慢装,是件最好不过的事。
她这辈子不准备买好多好多房子,不说后世房子多的卖不出去。
即使知道房子会升值很大,她也只准备给下一代、下下一代一家分一两套院子,一两套商铺,保证他们以后小范围的经济自由就够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不争气,留再多家产都会被他们败光。
至于曾孙辈,就不在她考虑的范围。
估计等她死了,曾孙都不知道她全名叫什么。
以后的清明冬至,来不来给她烧纸扫墓,还得看他们心情。
所以她为什么要自作多情考虑他们的将来?
都说一辈管一辈,她还给二辈人留遗产,已经是仁至义尽。
临走前,她在小破院放了两三千斤海鲜,年前年后正是市场需求旺盛的时节。
而且冬天每天都结冰,也不怕海鲜腐烂。
特别是带鱼,她这次全部拿了出来,这是京市过年必备的菜。
郑文苑清完了这一波后大致估了一下,空间还有一大半海货。
那她当初零元购的海货差不多有六七万斤,再加上买的,当时空间总共有万把斤。
现在想想都觉得非常爽。
但这种事她只准备干一次,也打算只卖到明年上半年,后期要干什么到时再看。
沈砚南这次给她送来了来回的卧铺票,今年听她说回来坐的是硬座后,心疼坏了。
这次他没麻烦别人,直接找了他爸,反正他们全家都对郑文苑的存在心知肚明,也没必要藏着掖着。
沈和平一听,是给这让沈砚南追了一年多都还没追到手的姑娘弄票,忍不住一边翻着白眼嫌弃自家儿子这没出息的样儿,一边麻溜儿地吩咐警卫员赶紧去把事儿办好。
这儿子真没用,当时齐岚可是十六岁就被他追上手,十八岁就生了沈向东。
沈砚南絮絮叨叨吩咐她一大堆,又匆匆地赶回了学校。
阔别一年回到家,自然又受到了家人的热烈欢迎与各种嘘寒问暖。
郑母忍不住抱怨:“你和文静都是小没良心,一年才回来一次,只有文茵暑假才会想着回来陪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