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番薯之父(1 / 2)
一时间,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百姓们的反应如被点燃的烟火,瞬间炸开。
老田头正蹲在自家那半亩薄田边,手中紧攥着一把干瘪的麦穗,望着天幕,浑浊的双眼先是瞪得滚圆,而后泪水夺眶而出,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俺种了一辈子地,年年都在跟老天爷抢粮,不是旱灾就是虫灾,一家人能勉强糊口就谢天谢地。这昭文帝时期,竟家家有余粮?俺做梦都不敢想啊!”
他颤抖着双手,抚摸着那把麦穗,仿佛在抚摸着遥不可及的希望,“要是俺能活在那时候,就算是死,也能闭眼了。”
学堂里,一群孩子正围在先生身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小虎子兴奋地跳起来,挥舞着小拳头:“先生,先生!以后家家都有余粮,我就能天天吃饱饭,有力气读书,将来也能像昭文帝一样,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先生捋着胡须,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是啊,孩子们,这盛世来之不易,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出力,让这美好的日子延续下去。”
城门口,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正靠在墙角晒太阳。他抬起头,看着天幕,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随即又黯淡下去:“俺这把老骨头,吃了一辈子苦,本以为就要饿死在这街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时候,可俺怕是等不到了。”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绝望,但又很快振作起来,“不过,俺还是盼着,以后的孩子们,都能吃饱饭,不用像俺一样,四处讨饭。”
[故事。
吕宋马尼拉港口,烈日炙烤着码头。陈振龙攥着货单,在人群中穿梭。突然,他被一阵喧闹声吸引,拨开人群,看见当地土著正围坐在一起,分食一种棕红色的块状物,那东西冒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陈振龙凑过去,用生硬的当地语言询问。一位老者递给他一小块,他咬了一口,软糯香甜,饱腹感十足。经打听,得知这叫“番薯”,耐旱易活,产量极高,且生熟皆可食。陈振龙眼睛一亮,他想到家乡,年年不是旱就是涝,百姓食不果腹,若能将这番薯带回,定能解万民之苦。
此后数月,陈振龙乔装成当地农夫,混进番薯种植园。他一边帮工,一边偷偷观察种植方法。白天,他跟着园主翻土、育苗、浇水,将每一个步骤都牢记于心;夜晚,他躲在简陋的住所,将白天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
然而,吕宋对番薯管控极严,严禁其出境。陈振龙多次尝试与园主沟通,希望能带走一些薯藤或薯种,都遭到了无情拒绝。他深知,明着要是不可能了,只能另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