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藉物宣功(2 / 2)
“这样的官,给咱来一沓!”人群里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引得哄堂大笑。
安州城郊的佃户老马叹道:“现在的官,要么整天待在衙门里不出来,要么就知道催租子,哪有像商羊这样,手把手教百姓赚钱的?”
他儿子在旁边补鞋,头也不抬地说:“爹,这就是天幕说的‘未来’吧?要是咱现在也有这样的官,咱家那二亩薄田也能改种些值钱的作物了。”
旁边卖菜的大婶接话:“可不是嘛!商大人不端架子,还懂买卖,这才是真把百姓的日子放心里了。”
“这商羊,是个实干家啊!”陈嘉庚赞叹道,“我最佩服这种肯沉到民间的官员,不像有些官,只会在衙门里画圈。”
袁泽点头:“对啊,光有想法不行,还得有行动力。商羊这是把安州当成自已的家来经营,这种责任感,很多官员都该学学。”
诸葛明分析道:“教百姓做买卖是培养生产者,联络商人是打通渠道,双管齐下,经济自然活了。”
魏征哼了一声:“换了别的皇帝,怕是要疑他结党营私了。昭文帝陛下能容他常年不在朝中,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这份信任,太难得了。”
苏思雨轻声道:“这就是君臣相得吧?商羊有能力,昭文帝陛下有气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诸葛婉歪着头问:“那商羊不累吗?一年到头跑东跑西的。”
慕容雪笑着说:“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肯定不觉得累。就像昭文帝,为了国家操劳,也不会觉得苦吧。”
【在商羊的努力下,安州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太好了!”诸葛婉拍手道,“百姓日子红火了,就不会饿肚子了。”
袁泽笑道:“这就是最好的政绩啊!比那些只会建宫殿、修陵墓的皇帝强多了。你看那前朝炀帝,为了自已享乐,修大运河累死多少百姓,这才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陈嘉庚深有感触:“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安州能繁荣,就是因为商羊和昭文帝陛下抓住了这点。”
白起接口道:“民安则国安。”
陈嘉庚接着叹了口气:“‘繁荣’二字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要让百姓日子红火,得解决多少难题?昭文帝能做到,是真的把百姓放在心上了。”
安州的百姓们听到这儿,个个脸上都带着憧憬。周老汉的婆娘已经开始盘算:“日子红火……是不是就不用一家人挤在漏风的土坯房里了?是不是冬天也能穿上厚实的棉衣了?”
周老汉狠狠吸了口烟:“肯定的!订单多了,赚钱多了,盖瓦房、买棉絮都不是事儿!说不定到时候村里还能修条好路,咱的棉花不用再靠人背肩扛运出去了。”
旁边的孩子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那是不是天天能吃上白面馒头?是不是能像城里娃一样上学堂?”
【说完安州,咱们再看看江州。】
魏征摸着胡须:“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同,安州靠物产,江州怕是得另辟蹊径。就看商羊能不能因地制宜了。”
苏思雨道:“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方法。”
人群里的江州人顿时竖起了耳朵。住在山坳里的王老五缩了缩脖子,拽了拽身边的邻居:“说咱江州了!你说咱这破地方,能有啥好事?”
邻居是个跛脚的货郎,常年在各州之间走动,他叹了口气:“咱江州啊,除了石头就是沙子,种啥啥不成,能有啥盼头?”
【江州和安州情况不太一样,江州是个自古以来就很荒芜的地方,地广人稀,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种啥啥不长,老百姓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
“唉,这地方听着就可怜。”十一皇子府中,十一皇子袁轩皱起了小眉头。
三皇子袁祉也叹了口气:“种啥啥不长,百姓可怎么活啊?”
袁轩皱眉道:“这条件也太恶劣了,换一般人估计直接放弃了。”
袁祉摇着头:“土地贫瘠是硬伤啊,我走过很多地方,这种地方最难发展。”
一旁的六皇子袁祥沉声道:“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能看出官员的本事,也越能看出皇帝的决心。十六弟未来肯让商羊去江州,说明十六弟心中没放弃那里的百姓,还挂念着他们。”
袁祉轻声道:“是啊,有些皇帝只看重富庶之地,把贫瘠地方的百姓当成累赘。
十六弟能惦记着江州的百姓,这份心就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