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心不在学(2 / 2)
诸葛婉笑着拍手:“太子哥哥加油!我帮你磨墨!”
白起依旧沉默,却悄悄挺直了腰板——他知道,他家殿下,正一步步朝着那个“独一无二的完美好皇帝”走去。
而京都的街头巷尾,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刚才的话题。
有人在赞叹他的功绩,有人在争论“好皇帝”的标准……但更多的人,在听到“百姓安居乐业”“疆域扩大”时,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毕竟,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皇帝的字写得好不好,懂不懂琴音,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日子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地里的收成能一年比一年多,夜里睡觉能踏踏实实不担心战火。
这些,昭文帝都做到了,这就够了。
养心殿内,天玄帝看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对长孙皇后道:“明日早朝,朕得好好让泽儿说说这事。
让那些天天琢磨诗词歌赋的文臣都醒醒,多把心思放在民生上。”
长孙皇后温顺地应着:“陛下圣明。不过,也别太苛责他们了,各司其职罢了。”
“朕知道分寸,”天玄帝颔首,“但得让他们明白,评判功绩的秤,该往百姓那边多倾些。”
工部衙署里,商羊已经铺开了漕运图纸,借着晨光仔细标注着河道的浅滩处。他旁边的小吏见状,有些惊讶:“商大人,您往常这个时辰不是在临摹字帖吗?”
商羊头也没抬,声音沉稳:“字写得再好,能让漕船不搁浅吗?从今日起,本官的‘字帖’,就是这些河道图。”小吏愣了愣,随即也拿起笔,认真地在一旁记录数据。
陈嘉庚则召集了工部的工匠们,指着新画的农具图纸道:“这曲辕犁,咱们得再改改,让农户用着更省力。别管样式好不好看,能多打粮食就是好东西。”
工匠们纷纷点头,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往日里略显沉闷的工坊,顿时热闹起来。
魏征回到府中,找出了多年前一名出名的御史,弹劾官员的奏折底稿,仔细翻看。
看到那些弹劾“文风轻浮”“字迹潦草”的条目时,他皱了皱眉,提笔在旁边批注:“无关民生,舍本逐末。”
随后将这些底稿收了起来,转而开始整理各地灾情的奏报。
赵渊府中,夫人正帮他收拾着摔碎的茶杯碎片,轻声道:“老爷,您就别气了。”
赵渊看着窗外,良久,叹了口气:“我不是气他字写得不好,也不是气史官胡说。
我是气我自已……总想着把他教成我心中的‘好学生’,却忘了他本就该是独一无二的帝王。”
他转过身,眼神里多了几分释然:“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他能成为百姓口中的好皇帝,比什么都强。”
说罢,他拿起桌上的经书,开始琢磨着下次该怎么结合屯田之事,给袁泽讲“民为邦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