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 第201章 大典内容

第201章 大典内容(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东宫花园里,桃花开得正艳,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

诸葛婉穿着一身粉色衣裙,拉着袁泽的衣袖,蹦蹦跳跳地看着光幕上的石碑,眼睛亮得像星星:“太子哥哥!好棒啊!把所有编书先生的名字都刻在碑上,连抄书的小吏都有名字!以后我要是也做了有用的事,能被刻上去吗?”

袁泽揉了揉她的头发,笑着打趣:“只要你像阳明先生一样,多为百姓做事,就算不刻在碑上,大家也会把你记在心里。

比如你上次教隔壁的小乞丐识字,他现在能帮着卖菜的王大娘算账,这就是有用的事啊。”

诸葛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紧小拳头:“那我以后要教更多人识字,要编一本给小孩子看的书,让他们都能看懂!”

袁泽笑着点头:“好啊,等着看你的书。”

街头巷尾,百姓们看着“文心碑”的画面,纷纷驻足,有的甚至对着光幕深深鞠躬。

卖糖葫芦的老汉放下担子,感慨道:“这些先生们为了编书,遭了多少罪啊!有的瞎了眼,有的累死了,有的死在外面……

昭文帝陛下把他们刻在碑上,就是让咱们都记着他们的好!等以后文华殿外真有了这碑,我一定带着孙子去看看,让他知道这些先生们的功劳!”

几个孩童围着老汉,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那碑上的字我们能看懂吗?会不会像学堂里的先生教的那样难认?”

老汉笑着点头:“肯定能!昭文帝陛下编书就是为了让咱们看懂,碑上的字也一定简单好认,说不定还有图画呢!”

旁边的一位老妇人抹着眼泪:“要是早有这样的陛下,我家那口子当年也不会因为不识字,被人骗了种粮的钱……”

周围的人纷纷安慰她,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天幕上随之出现那幅长长的卷轴封页图片,上面清晰地记载着一个个名字与籍贯。

天幕之下,众人目光灼灼,或是紧张地搜寻,或是激动地欢呼,或是黯然地叹息。

“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啦!没想到我也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一个年轻人兴奋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

而一位老者,眼中满是失落,喃喃自语:“终究是与这荣耀无缘啊……”

天幕上,关于参与《天下大典》编著工作人员的名录展示了足足三分多钟,才重新出现博主的面容。

【“之前我们讲过,在当时昭文帝刚提出这一举措时,几乎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遭到了当世高达八成文人的强烈反对。

这是为何呢?

咱们得站在当时的角度想一想——没有哪个读书人,在潜心钻研某类思想文化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能轻易接受有人突然强势地告知自己所学的东西是错的,是需整改的‘垃圾学说’。

就好比一个木匠,做了一辈子方桌子,突然有人说‘方桌子不好,该做圆桌子’,他能不反对吗?”

“他们固有的认知被彻底推翻,还要被迫重新学习新思想、接受新理念,这在读书人的眼中,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压迫。

更重要的是,很多读书人靠‘传承学派’吃饭,比如有的世家,世代研究儒家经典,靠着给人讲学、注释典籍谋生,一旦学说被整改,他们的‘饭碗’就没了,这能不反对吗?”

“再者,当时知识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大乾的藏书,七成以上都在世家手中,比如江南的王氏、京都的李氏,家里的藏书楼比皇家的还要大。

这些人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我家中藏书万卷,凭什么要拿出来让官府审核,让那二百三十九人来评判我藏书的价值?

这岂不是白白给他们学习自家藏书的机会,等同于让出了自己的利益?

以后百姓都能学到这些知识,我们世家的优势在哪里?我们还怎么靠‘知识特权’掌控话语权?”

“正因如此,这一举措触犯了众多人的利益——有读书人的‘认知利益’,有世家大族的‘特权利益’,自然引来了无数的反对之声。

可昭文帝何等英明果决,他并未因天下人的反对而有丝毫退缩。

他就像一位坚定的舵手,在汹涌的波涛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航向;又像一位固执的匠人,认准了‘学问利民’的目标,就绝不放手。”】

金銮殿内,天玄帝听着博主的话,眉头紧锁。他太清楚世家大族的顽固了,当年他推行“均田制”,就遭到了世家的强烈反对,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推行下去。

此刻,他沉声道:“泽儿这孩子,比朕有魄力。朕当年只是动了世家的土地,他却要动世家的‘知识根基’,这阻力,比打一场仗还要大啊!”

长孙皇后在旁柔声劝道:“陛下,泽儿心怀百姓,又有诸葛明、赵渊这些贤臣相助,定能扛过去。您看,现在天幕上都说了,未来大乾因他而繁荣,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东宫书房里,袁泽听着“八成文人反对”,忍不住咋舌:“好家伙,我未来这么招人恨?早知道当年就该多跟魏征学几招辩论技巧,省得被人骂得狗血淋头。”

诸葛明在旁笑道:“殿下无需担忧,当年陛下推行‘新政’,反对之声也不小,可最后不还是成功了?

只要殿下坚守‘利民’之心,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您。”

正说着,赵渊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卷《农书》,听到“知识垄断”的话,叹了口气:“世家大族把知识当私产,这是大乾的病根啊!殿下能下定决心打破这种垄断,是大乾之幸,百姓之幸。”

街头,百姓们听到“世家垄断知识”,顿时炸了锅。拉车的车夫怒道:“凭什么他们能读书,我们就不能?

去年我想让儿子去学堂读书,先生说‘你家没钱没势,读什么书’,把我们赶了出来!这世道,早就该改改了!”

卖菜的王大娘也跟着骂:“就是!我家那口子,当年就是因为不识字,被粮商骗了,把好粮食按低价卖了,最后气得大病一场!要是我们也能读书识字,哪能被人这么欺负?”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语气里满是对世家的不满和对昭文帝的支持。

他神情肃穆庄重,缓缓开口道:【“这《天下大典》的编著,可不单单是对大乾前期各类书目的简单统计与记录,它更是一场对当时文学的深度筛查与整改,堪称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那之前,学问是‘贵族的专利’,是‘世家的私产’,百姓别说读书,连见书的机会都没有;

而《天下大典》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让学问从书斋里走出来,走向了田间、作坊、市井,走向了每一个普通百姓。”

“在现代啊,有这么一个说法,咱们的文学史有这么三个重要阶段:一是周朝那会,人们的思想就像小火苗一样,慢慢冒了出来。

然后呢,就有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好多不同的学说宗派,各种思想在那碰啊撞啊,撞了好几百年呢,那可是个思想大爆发的好时代,竞相开放;

二呢,就是大乾昭文帝太初年间,昭文帝那可真是厉害,站得高看得远,提出了天下学说只要有利于百姓,那么全力支持的伟大理论。

还努力在各家思想里找共同点,开启了家国天下、人定胜天的实物论思想,这绝对是一次超级厉害的思想大变革;

三是近代时期提倡的民主富强论思想啦,那是在昭文帝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问服务于国家的强盛和百姓的幸福。”】

学宫中,赵渊捏着书卷的手指泛白,苍老的脸颊涨得通红,猛地抬手拍向讲桌:“好一个‘实物论思想’!教了一辈子书,今日才懂‘学问’的真意——不是藏在书斋里的死道理,是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活法子!”

台下学子们瞬间沸腾,一个穿粗布衫的少年起身喊道:“先生,我们也要学能帮百姓的学问!以后我要编农书,教大家种出更多粮食!”

金銮殿,天玄帝盯着光幕,龙椅扶手被攥得咯咯作响,忽然放声大笑:“朕打了一辈子仗,只知‘守土’,泽儿却懂‘养民’!这‘实物论’,比十万大军还管用!”

长孙皇后笑着递上茶水:“陛下,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根基’——百姓有学问可用,有日子可盼,江山才能坐得稳啊。”

旁边的老臣们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惊叹:“太子殿下此举,是把‘文脉’和‘民心’绑在了一起,高!实在是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