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碧玉初妆牵丝戏(拾壹)(2 / 2)
经此一事,碧玉在王府地位愈发稳固,贤名远播。但她并未沉溺于富贵安逸,心中始终惦念着民间疾苦。她常向司马亮询问农事、刑狱,每每能提出中肯见解。司马亮惊喜地发现,这位爱妃不仅才情出众,于实务亦颇有天赋。
一日,碧玉对司马亮道:“王爷,妾身久居深院,于市井民情,渐有隔膜。妾想仿效古人‘微服私访’之意,在城西开设一间小小茶肆,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求能亲耳听听百姓心声,王爷以为如何?”
司马亮初闻一愣,王妃开茶肆?闻所未闻。但转念一想,碧玉出身民间,此法或真能助他了解下情,且她性子执拗,认定之事必会去做,便笑着应允:“爱妃既有此心,本王岂能阻拦?只是需多派得力人手暗中护卫,确保安全。茶肆盈亏,皆由王府支应,爱妃只管放手去做。”
于是,不久后,洛阳城西市口,便悄然开张了一家名为“碧玉清韵”的茶肆。茶肆不大,布置得却十分清雅,墙上挂着碧玉亲笔所书的茶诗,桌上摆放着应季野花。茶水分三等,上等乃王府贡茶,价格不菲;中等为寻常市井好茶,价廉物美;下等则是免费提供的粗茶淡汤,专为贫苦脚夫、乞儿解渴。
更奇特的是,茶肆一角设有一木箱,名曰“诉情箱”,旁备些纸笔,茶客可将不便直言的意见、冤情投入箱中。
掌柜的是慈眉善目的王嬷嬷,她早年是王府的女官,伙计们也个个机灵。而碧玉则时常扮作寻常民妇,罩着面纱,在茶肆后院“帮工”,实则暗中观察,倾听茶客闲谈。
这“碧玉清韵”茶肆很快便出了名。不仅因它茶好环境雅,更因它那独特的“诉情香”。起初,人们还将信将疑,只偷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渐渐地,有人试着投书反映坊间恶霸欺行霸市,不过数日,那恶霸竟真被官府捉拿;有人诉苦里正摊派赋税不公,不久便有吏员下来核查,予以纠正……
消息传开,百姓方知这茶肆背景不凡,那“诉情箱”竟真能上达天听。于是,前来喝茶投书者络绎不绝,茶肆成了洛阳城一个独特的信息汇聚之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