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听从(1 / 2)
他转向赵云,眼底饱含钦佩:“贾诩军师以反间计几乎无损平定荆州刘表,而后在扬州,又施骄兵之计,令孙权等人疏于防范,我们趁势击溃敌军,彻底瓦解江东防线。”
话音未落,太史慈便抢着追问:“庐江一战,你率前锋军突袭敌营,当夜斩杀孙权,此事当真?”
甘宁举杯笑道:“不过是敌军军心动荡,我才得机布置,速破敌营,至于取孙权性命,纯属侥幸,不然,江东岂会如此轻易平定?”
赵云等人听罢,无不叹服贾诩与甘宁的智勇双全。
夜色渐浓,弯月如镰悬空,映照着地面上武士手中闪现的冷光。
下邳城头的火把摇曳,嘶嘶作响,映红了棱角分明的铁甲。
刘煜持剑披甲,剑刃映月,锋芒毕露。
他凝视城头,眉宇间透着凌厉。
围攻下邳,是入徐州首战,亦或是终战。
剑锋出鞘刹那,曹操望向城墙,身旁伫立着三万新兵。
他们是荀彧精心选拔并训练的战士,却要在未历生死之际直面刘煜的五万精锐。
一种深切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袁绍遥望敌营升起的炊烟,那是他们的对手——北汉王刘煜。
刘煜如狂风骤雨,席卷天下局势。
而徐州,此刻恰似风雨中摇曳的最后一叶扁舟。
曹操深吸一口气,屹立城头,望见旌旗猎猎,敌军漫漫,此战凶险难测。
这时,空气里满是压抑的气息。
一少年策马而出,正是志在天下的刘煜。
曹操拔刀而起,目光如炬,直视城下的刘煜,坚定决绝。
刘煜,汝猖獗至斯,竟追至我徐州下邳,一统之志如此明显乎?!曹操心中无端生出无力之感。
刘煜坦然对视,两人目光交错间,曹操心跳莫名加速。
他明白自己已陷入困境,适才言语亦难以自圆其说。
当初曹操何尝不是怀揣统一天下之志,一旁的袁绍亦屏息关注二人对话。
袁绍眉头紧皱,忧心忡忡,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刘煜昂首挺立,气势如洪流不可阻挡。
他跨坐于战马上,月光洒落,他的银白色铠甲闪耀冷冽光辉,眼神凌厉似电,仿佛能击溃敌人意志。
他嘴角微扬,笑意沉稳而坚定,“笑”
声充满自信,“胜利唾手可得。”
城墙上的士兵持械而立,手却颤抖不止,似水中浮萍。
他们注视着刘煜,语气里满是高傲与轻蔑:“曹操……”
刘煜声音铿锵如剑,划破夜幕,“即便我有吞天之志又如何?我平定青州、攻克兖州,如今荆州、扬州皆已臣服,唯独你负隅顽抗于徐州。
你尊刘备为汉王,图谋的不也是权势地位?”
“我们相似,却又截然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你无力统一天下,而我能做到。
我的治下将是太平盛世。”
“你现在已是困兽犹斗,我不给你翻身余地。
你这般布阵,难道想带着徐州的青壮年陪葬?你的子民皆是无辜百姓,你忍心让他们为你殉葬吗?若你真乃明君,此时就该开城投降!”
一时间,城内外寂静无声。
士兵们的心跳清晰可闻,紧张与激动在胸口翻涌。
他们凝视着曹操,盼他能放下执念,献城求生。
毕竟这些未经历过战火的农夫,从未见识如此场面,此刻渴望曹操妥协。
而曹操,依旧伫立不语。
他的目光幽深如夜海,难以揣测内心所思,他的抉择将左右这场注定结局之战的走向。
刘煜的到来过于迅速,快得让荀彧连为曹操集结一支像样军队的机会都没留下。
此刻,曹操虽身为领袖,却也难掩心中的迷惘。
荆州与扬州的全面投降,他尚不知晓。
他紧握城墙边缘,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眉宇间满是愁绪。
荆州、扬州局势不明,令他心神不定。
若是刘煜所言属实,徐州已成孤立之地,大局已定,他手中这座城池又有何意义?未来又该如何抉择?
他望向前方,眼中尽是迷茫。
他曾以徐州为根基,梦想问鼎天下,如今这愿景却似梦幻泡影,令他自嘲一笑。
城墙之上,四面劲风呼啸,扬尘漫天,恰如他内心的紊乱。
他看向荀彧,渴望从对方平静的面容中找到些许方向。
“文若,刘煜之言可当真?”
曹操语气平淡,却隐含担忧。
荀彧未作回应,仅低头沉思,脸上的寂寥与无奈昭然若揭。
曹操脸色愈发阴沉。
荀彧的沉默犹如利刃,刺破了他的幻想。
他立于城头,往昔的雄心壮志是否终将化为笑谈?荀彧的无言,暗示他已知晓荆州扬州的情况,或许荀彧深知他们已无生路。
战败的压力让他几乎窒息,他环顾城墙守军,人人面容倦怠,似与他同感绝望。
曹操苦笑着摇头,或许众人参战只是为了求一口粮、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