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良机(1 / 2)
远方烽火连天,乌鸦盘旋,燕国士兵心生畏惧,秩序几近瓦解。
在秦开与赵云激烈交战之际,乐毅在侍卫陪同下迅速入宫,身后王宫大门紧闭,号令收兵。
刘煜的军队逼近燕都,赵云部众已在城外安营,铁骑所至,燕都士民心生畏惧,整座城笼罩在紧张气氛之中。
此役为燕都最惨烈之战,火光冲天、刀剑碰撞、满目疮痍,百姓心灵亦遭受重创。
燕王端坐龙椅,面色蜡黄,不知因疲累还是秦开败绩所致,神情萎靡。
众人沉默相对,唯有乐毅专注地图,默默筹划指划。
“燕都难以抵挡赵云攻势,但可暂守拖延,若赵国援军及时赶到,或能扭转局势。”
乐毅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
燕王目光微凝,注视地图上城墙位置,眼中闪过一丝锐利,长叹一声。
他此刻已对胜利失去信心。
乐毅咬牙坚定道:“大王,请莫放弃!只要燕国有兵士在城头奋战,便有胜机。”
燕王盯着乐毅,忽然哈哈大笑:“乐毅,你屡次失败了吧?”
乐毅无语,仅静静凝视燕王。
两次失利,他深知这残酷 令燕王难以接受,也理解燕王的猜忌。
殿内陷入死寂,唯有迟缓的钟声在空旷中回荡。
即便如此,燕王仍决心坚守城池,只为护佑燕国百姓。
乐毅调整呼吸,站于城头高处,冷眼俯瞰赵云大军。
他对这座城怀有深厚情感,愿竭尽全力保护它,激发每位燕国将士的求生斗志。
心中虽悲凉,乐毅回忆往昔,他曾从普通士兵做起,与战友并肩,立志成为燕国大将军保家卫国。
即便连败两次,他依然坚守这份信念!
在城头,乐毅深深呼吸,随后转身面向身旁的将士们:“诸位!尽管历经坎坷,但我们决不可轻易言弃。
王都后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今日之战,非为他人而战,而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人,为了肩负的责任而战!”
将士们听罢,无不精神振奋,士气高昂。
城头上的旌旗猎猎作响,似在宣示某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乐毅的激励下,燕国那些濒临溃败的残军终于燃起了斗志,一个个眼神笃定地伫立于城墙上,目光如炬般注视着下方的赵云大军。
城下,赵云面色冷峻,目光久久停留在乐毅身上,眉头紧锁。
他与徐荣曾多次与这位燕国名将交锋,皆轻松取胜,却不料此人竟还能重振燕国士气。
赵云侧目看向身旁的徐荣:“你率坚盾营先行攻城!”
徐荣神情严肃,深知此战关乎燕国命运。
攻城场景惨烈而壮观。
乐毅的兵力已近乎耗尽,但燕都城墙固若金汤,坚如铁壁,徐荣的攻势屡次受阻。
乐毅深知,要守住此城,唯有全力以赴。
他们以滚石、泼洒火油等手段,令徐荣的坚盾营难以贸然进攻。
每一波攻势都被乐毅及其余部顽强抵御。
城头上,乐毅眉头紧蹙。
他意识到战局陷入胶着,若继续僵持,只会两败俱伤。
面对坚盾营的猛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徐荣则坚定指挥军队,每次冲锋均亲临前线。
他也明白,一味强攻难以为继,需另寻突破,只是乐毅此次防守堪称完美,令人无懈可击。
乐毅凝视着远方,声音低沉却坚定:“此城关乎大局,绝不可轻言放弃,有时牺牲在所难免。”
徐荣叹服地望向赵云:“乐毅真是难得的将才。”
赵云点头附和,目光同样落在城头,对乐毅的坚韧心生敬意。
秦开因自负而败亡,乐毅则从失败中汲取力量,愈发刚毅。
他环顾四周,眼神中透着执着与决心:“这一战不仅为燕国,更为城中所有人的未来。”
士兵接过旗帜,乐毅挥舞间豪情万丈:“为了燕国,必胜!”
疲惫的身影再次跃入战场,在火光中坚守不退。
夜深时分,烽烟四起。
乐毅伫立城头,身影拉长于烈焰之中,浑身血迹未干,却依旧傲然俯瞰敌阵,静候新一轮的攻防。
赵云与徐荣商议对策,两人深知,唯有击溃乐毅,才能终结燕国之乱。
占领燕赵后,刘煜野心勃勃。
恰逢太子丹来谢恩,他顺势拉拢,将对方引入精心布局的棋局。
太子丹初时并未察觉危机,反而愈加信赖刘煜的治军之道。
某日,太子丹难掩心中忧虑,终于吐露真言:“主公英武盖世,若稳据燕赵,定能掌控北境半壁。”
“哈哈!吾志在统一寰宇,太子若肯相助,只需将燕赵拱手相让。”
刘煜仰天长笑,太子丹面色骤变,方知中计。
“刘煜,汝……!”
丹怒不可遏。
“哈哈!你我联手,事半功倍。
大汉本为我刘氏所建,何故不肯助我复兴帝业?”
刘煜依旧狂笑。
太子丹愤而应允:“好,我助你夺取天下。”
刘煜大喜,此计果然奏效,丹甘拜下风,其势力随之大增。
与此同时,西楚霸王项羽闻刘煜称帝,震怒不已。
“此刘煜竟敢僭越称帝?岂不知我西楚铁骑无敌?”
项羽即刻点兵东进,誓灭刘煜。
消息传来,刘煜亦开始布局应对。
“主公,单凭我军恐难敌西楚。”
戏志才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