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概率镜像(1 / 2)
量子计算机“八卦”系统的环形实验室,此刻比桑基穹顶的粟麦田还要安静。环形操作台的全息屏幕泛着冷蓝色的待机光,中央耦合器上悬浮的禹鼎残片能量云,正以0.3Hz的频率脉动——这是上一章“代际信”出现后,能量云第三次进入活跃状态。诸葛青阳站在主控制台前,掌心的《大同鼎》纹身与耦合器共振,纹身上代表“工巧”“农桑”“生息”的三个光点已亮至金黄,剩下的六个光点仍在闪烁,仿佛在等待某个关键信号。
“胚胎蚕丝层的生物电信号出现异常波动。”李素的声音打破沉默,生物学家的便携式监测仪上,文明胚胎的心率曲线呈现出奇特的“双螺旋”形态,“72小时前开始的,波动频率与柯伊伯带青铜结构体的‘天工之锤’完全同步。金敏智说,这可能是‘八卦’系统触发终极推演的阈值条件。”她将胚胎的蚕丝层全息图投射到中央屏幕:原本平滑的蚕丝表面,此刻浮现出细密的青铜纹路,纹路走向与《大同鼎》的饕餮纹吻合,但在鼎耳位置,却多了两组对称的齿轮状图案。
王磊的螯状爪轻轻敲了敲操作台边缘。这位改造者代表今天穿着特制的生物纤维服,袖口露出的银色触须微微张合,适应着实验室的氧气浓度。“是因为我们吗?”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目光扫过屏幕上的胚胎影像——三天前,他和张岚等改造者在桑基穹顶的稻田里劳作时,突然感到与胚胎产生了奇妙的“连接感”,仿佛自己的鳞片触须与蚕丝层的青铜纹在同步呼吸,“生体改造的基因序列,影响了胚胎的信号?”
金载元的老花镜反射着耦合器的金光。老物理学家正用青瓷修复镊调整量子探针的角度,探针尖端沾着的禹鼎能量粒子,在屏幕上凝结成《周易》六十四卦的全息矩阵。“不是影响,是‘召唤’。”他按下控制台的启动键,环形屏幕瞬间亮起,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桑基穹顶的农业数据(自给率79%)、飞天城建图的结构参数(悬浮稳定性±0.3米)、生体改造的适应性报告(83%氧气代谢率)、未被选者的信任指数(68%)……所有数据向中央汇聚,在耦合器上方形成旋转的金色球体——这是“八卦”系统的“概率核心”,上次推演时曾显示91.2%的存续概率。
“第二次文明存续终极推演,启动。”诸葛青阳的声音沉稳,掌心与耦合器完全贴合。《大同鼎》纹身的九个光点同时亮起,与概率核心的数据流共振。然而,就在核心即将爆发金光的瞬间,异变陡生——
概率核心突然分裂成两半。
左侧半球泛着金属般的冷灰色光芒,右侧半球则是温暖的赭红色;左侧数据流呈现出机械齿轮的纹路,右侧则是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更诡异的是,两个半球的中央,竟同时浮现出《大同鼎》的全息影像——但左侧鼎身的饕餮纹被精密的机械齿轮取代,齿轮边缘闪烁着量子硅基的蓝光;右侧鼎纹则是传统的青铜饕餮,纹路间流淌着藻井矩阵的金色能量流。
“系统分裂!”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瞬间绷紧,便携式量子计算机的屏幕上,错误代码如潮水般涌现:“量子纠缠态不稳定”“概率波函数坍塌异常”“双镜像并行计算中”……韩国工程师的指尖在控制台上翻飞,试图修复分裂,“耦合器温度120℃,超过临界值!禹鼎残片的能量云在……自我复制?”
诸葛青阳的视网膜投影突然弹出两条概率数据,悬浮在两个半球下方:
“A镜像:存续概率89%,演化路径——硅基-碳基共生体”
“B镜像:存续概率58%,演化路径——纯人类形态”
环形屏幕自动切换到A镜像的实时推演画面。
那是一个金属与生物融合的未来世界。半人马座α星的沙漠穹顶被银白色的合金覆盖,穹顶之下,城市建筑是巨大的“生物-机械树”——树干是纳米碳管支撑的居住舱,枝叶是太阳能收集板与氧气合成器,根系则深入地下,与桑基鱼塘的生态系统连接。人类的形态发生了显着变化:额头嵌入透明的量子显示屏,手臂可变形为工具(如王磊的螯状爪,但更精密,带着硅基芯片的光泽),皮肤下可见发光的电路纹路,与环境中的量子信号塔实时通讯。
“硅基-碳基共生体……”李素的瞳孔骤缩,她调出A镜像中人类的基因图谱:第21号染色体上插入了一段来自量子计算机的硅基代码,代码与FOXP2基因(语言与适应力)结合,形成了“人机接口基因”,“他们的大脑可以直接接入网络,皮肤是生物显示屏,血液里流淌着量子冷却液……这是‘完全形态改造’,比我们的赤晶石策激进10倍!”
王磊的螯状爪无意识地蜷缩起来。A镜像中,一个与他身形相似的改造者正用机械臂拆解星舰引擎,机械臂的关节处闪烁着与他鳞片相同的青铜光,但对方的面部没有任何表情,眼神是纯粹的数据流蓝光——那不是“适应环境”,是“成为环境”。“这……还是人吗?”改造者代表的声音有些发颤,银色触须因紧张而直立,“89%的概率很高,但他们的《大同鼎》……没有‘人性’了。”
此时,B镜像的画面也清晰起来。
这是一个几乎与地球无异的世界。沙漠穹顶被茂密的粟麦和桑基鱼塘覆盖,飞天城建图的反重力城市悬浮在云端,但建筑材质是传统的青瓷与青铜,而非金属;人类的形态与未改造前无异,穿着棉麻衣物,孩子们在稻田里追逐量子蜜蜂,王磊的“原型”正用普通的双手收割稻穗,掌心沾着泥土,脸上带着汗水浸湿的笑容。然而,画面的边缘却潜藏着危机:穹顶的一处青铜接缝正在渗沙,桑基鱼塘的共生藻出现大面积枯黄,医疗中心的生体改造仪器积满了灰尘——显然,纯人类形态难以适应半人马座的恶劣环境。
“58%的概率……”金载元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他调出B镜像的环境参数:氧气浓度18%(且持续下降),土壤盐碱化程度27%,α星耀斑导致的辐射剂量1.2西弗/年,“保留了人类形态,却失去了环境适应力。就像……把地球的江南水乡强行搬到沙漠里,美则美矣,活不长久。”
陈墨突然指向两个镜像的天空。A镜像的天空是永恒的金属灰,没有日月星辰,只有量子信号塔的蓝光;B镜像的天空则是α星的蓝绿色,但云层中隐约可见沙尘暴的阴影。“两个镜像都不完整。”考古学家的防风镜反射着屏幕的光芒,她的指尖划过《大同鼎》的两个影像,“A镜像有‘存续’,却丢了‘文明’;B镜像有‘文明’,却难‘存续’——诸葛亮意识体留下的‘概率镜像’,是在问我们:到底什么是‘文明存续’?”
就在众人陷入沉默时,两个镜像的中央突然同时亮起——不是概率数据,而是一幅巨大的全息卦象:
革卦。
卦象由六爻组成,下卦为离(火),上卦为兑(泽),火焰在沼泽之下燃烧,象征“变革”与“新生”。六爻的颜色呈现出奇特的渐变:从下往上,第一爻(初九)至第三爻(九三)为冷灰色,对应A镜像的硅基路径;第四爻(九四)至第六爻(上六)为赭红色,对应B镜像的碳基路径;而卦象中央的“九五”爻,却是青铜色的,与禹鼎残片的能量云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