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 > 第329章 大纲99

第329章 大纲9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拓新兴市场”上,鱼灼音亲自带队奔赴东南亚、中东等地。在越南河内,他冒着38度的高温考察当地市场,与经销商在街头小吃摊谈合作,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加手势,详细介绍产品的天然优势;在阿联酋迪拜,他参加食品展会,穿着传统长袍的当地经销商对槐花茶的养生功效很感兴趣,他当即安排团队根据当地口味调整配方,加入椰枣等本土食材,推出“中东限定款”。两个月内,他飞了12个国家,瘦了10斤,却为企业争取到了5个新的区域代理,新兴市场的订单量逆势增长了30%。

“拓技术应用”成为破局的关键。鱼灼音知道,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已难以应对危机,必须用技术提升效率。他果断加大对智能生产和线上渠道的投入:在生产端,加速推进“柔性生产线”改造,一条生产线可根据订单灵活切换产品,生产效率提升40%,库存周转率提高25%;在销售端,将线下营销预算转向线上,组建专业直播团队,邀请海外KOL推广产品,开展“云品鉴会”“线上文化节”等活动。年轻的直播团队最初缺乏经验,鱼灼音就坐在直播间后排听课,结束后和他们一起复盘:“要让消费者看到产品背后的文化,而不只是卖货。”在他的指导下,一场“槐花非遗工艺直播”吸引了500万人观看,单场销售额突破千万,成功打开了线上市场。

内部的创新热潮也被彻底点燃。员工们通过企业的“创新提案平台”,提出了200多个降本增效的方案:研发部提出用蒲公英花部分替代稀缺的槐花原料,既降低成本又增加产品功效;生产部发明“槐花渣二次利用技术”,将废料制成有机肥反哺种植基地;行政部推行“无纸化办公+远程协作”,办公成本下降15%。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汇聚成了企业应对危机的强大力量。

资金链的压力是最棘手的挑战。鱼灼音一方面优化内部现金流,暂停非必要投资,将资金集中到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带着财务总监拜访长期合作的银行和合作伙伴。在与最大的合作银行洽谈续贷时,行长犹豫道:“当前经济环境下,我们的审批很谨慎。”鱼灼音没有过多强调困难,而是拿出详细的转型计划和新兴市场数据:“您看,这是我们在东南亚的增长曲线,这是智能生产线的投入回报预测。危机总会过去,但我们的布局能让企业在复苏时跑得更快。”真诚的沟通和扎实的计划最终赢得了信任,银行不仅同意续贷,还追加了一笔技术升级专项贷款。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奋战,风暴的威力逐渐减弱,企业的经营数据开始回暖:新兴市场销售额占比从15%提升至35%;线上渠道收入增长120%;智能生产线让产品成本下降18%。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危机中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向“科技+文化”的转型,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当年度财报发布时,企业不仅实现了盈利,还推出了5款创新产品,拓展了3个新市场,让所有唱衰者大跌眼镜。

在年度总结大会上,鱼灼音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危机期间的片段:深夜的办公室、海外考察的奔波、直播间的忙碌、员工们的笑脸。他举起一杯槐花茶,声音哽咽却有力:“这场风暴告诉我们,企业的生命力不在于顺境时的高歌猛进,而在于逆境时的坚韧与创新。是你们每个人的坚守,让‘槐香’没有被风浪打翻,反而在浪潮中学会了更好地航行。”台下掌声雷动,许多员工红了眼眶。

如今,经济风暴的余波已散,企业的航船正驶向更广阔的海洋。那些在危机中淬炼的智慧、凝聚的力量、沉淀的经验,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鱼灼音知道,未来的航程中还会有新的风暴,但他和他的团队早已做好准备——只要初心如磐,方向笃定,每一次破浪前行,都是向新的传奇出发。而“槐香”的故事,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继续与时代共生长,书写永不褪色的商业传奇。

鱼灼音:领航时代浪潮,铸就企业传奇(续)

新生力量:传承中的创新接力

经济风暴过后,企业的航船驶入了更开阔的水域,而新一代的掌舵人已悄然接过了船桨。小林作为鱼灼音亲自培养的接班人,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冷静与创新,让团队看到了传承的希望。她带着年轻团队的锐气,在鱼灼音搭建的框架上,为企业注入了更多“Z世代”的活力。

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小林主导的“槐香数字孪生系统”正式落地。这个系统通过三维建模和物联网技术,将槐花种植基地、生产车间、销售终端全部“搬”到了虚拟空间。种植户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虚拟基地的土壤数据,提前预警病虫害;生产人员在虚拟车间调试参数,再同步到实体生产线,试错成本降低了60%;消费者则能通过AR技术,“走进”虚拟工厂,亲眼看到自己购买的槐花茶从槐花采摘到包装的全过程。“爷爷常说‘科技要落地’,”小林在系统上线仪式上说,“我们做的,就是让科技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服务于每一个环节。”

文化传承的形式也变得更年轻。团队在小林的推动下,推出了“槐香元宇宙展厅”,年轻人可以在虚拟空间里穿着汉服参加槐花宴,用数字藏品收藏非遗制茶工具,甚至和虚拟的“鱼灼音”对话,听他讲述创业故事。有00后用户在体验后留言:“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喝着槐花茶玩元宇宙,感觉和古人跨时空击掌了。”线下的“槐香文化节”也增加了露营、市集等年轻元素,年轻人带着帐篷来槐花林露营,白天学做槐花糕,晚上围着篝火听老匠人讲故事,传统文化在新场景中焕发了新活力。

鱼灼音看着小林和团队的创新,眼中满是欣慰。他不再插手具体管理,却会每周和小林喝一次茶,听她讲新想法,偶尔提点一两句:“创新不是丢掉根,是让根长出新枝丫。你做元宇宙、搞露营,很好,但别忘了告诉年轻人,槐花为什么能成为文化符号,这背后的故事才是魂。”小林把爷爷的话记在心里,在元宇宙展厅里专门设置了“文化根脉”板块,用动画还原槐花在古籍中的记载、在民俗中的寓意,让技术成为文化的“扩音器”而非“替代品”。

绿色深耕:可持续发展的新答卷

在鱼灼音的理念里,“做企业就像种槐树,既要开花结果,也要滋养土壤”。风暴过后,企业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了更核心的位置,交出了一份更厚重的“绿色答卷”。

种植基地的“有机转型计划”全面落地。通过推广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灌溉等技术,20个核心基地全部通过了全球有机认证。更创新的是“槐花碳汇项目”——团队联合科研机构测算,每棵槐树每年可吸收12公斤二氧化碳,企业将这些“碳汇量”打包成碳积分,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可自愿捐赠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企业就会在沙漠地区捐种一棵槐树。项目上线一年,已捐种5万棵树,形成了“消费-减排-种树”的良性循环。有位北京的消费者特意写信来:“喝着槐花茶,看着自己的积分种出了树,感觉每天的生活都在为地球做贡献。”

生产端的“零碳工厂”目标逐步实现。太阳能光伏板覆盖了所有厂房屋顶,年发电量满足生产需求的70%;生物质能锅炉用槐花枝条和加工废料发电供热,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废水处理系统升级后,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用于基地灌溉,甚至养鱼,形成了“生产-废水-种植-生产”的闭环。在法国巴黎的国际绿色企业峰会上,企业的“全链条碳中和模式”被作为案例推广,鱼灼音视频发言时说:“真正的可持续,不是喊口号,是让每个环节都透着对自然的敬畏。”

绿色创新还延伸到了产品端。研发团队用槐花纤维研发出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替代了传统塑料,这种材料在自然环境中3个月就能完全降解,还能作为肥料滋养土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