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江宁府(1 / 2)
行囊不多,除了必要的官服文书、几箱书籍,便是秦氏亲自盯着人收拾的厚实衣物和整整一箱的药材。
仿佛要将京城的干燥温暖一并打包,带去那湿漉漉的海边。
秦氏坚持要送到城外长亭。一路上,秦氏紧紧握着儿子的手,絮絮叨叨,翻来覆去仍是那些话:“……到了那边,饮食定要小心,海鲜性寒,莫要贪嘴……
天气一变就赶紧添衣,咳嗽了立刻吃药……官场上的事,能忍则忍,莫要与人争执,平安最要紧……”
姜淮一一应下,语气温和:“母亲放心,儿子记下了。您和父亲在京中,也要好生保重身体。”
姜正河话不多,只是时不时深深看姜淮一眼,目光复杂,最终只叮嘱:“凡事……三思而后行,但求问心无愧。”
车至长亭,秋风萧瑟,吹动枯草,更添离愁。
姜淮撩袍跪倒,向他们郑重叩头:“儿子远行,不能常侍奉双亲膝下,万望恕罪。父亲,母亲,务必珍重!”
秦氏再也忍不住,泪水涟涟,俯身抱住儿子,哽咽难言。
姜正河别过头去,眼眶亦是湿润。
最终,姜淮起身,不再犹豫,毅然转身上了马车。
车帘落下,隔绝了父母担忧的目光。他端坐车中,面容沉静。
马车启动,骨碌碌的车轮声碾过官道,渐行渐远。
长亭中,姜正河搀扶着泣不成声的秦氏,久久凝望着车子消失在天际尽头。
..........
旅途漫长。不同于上次奔赴黄河灾区的疾驰,此次南下,行程相对从容,却也更加孤寂。
姜淮大多时间独坐车中,翻阅着所能找到的一切关于江宁府的资料:地理志、县志、近年来的税赋记录、海事摘要……
试图在抵达之前,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片土地的模样。
越往南行,风物渐异。京城的恢弘肃穆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浓郁的市井气息与湿润的水汽。
官道两旁,稻田纵横,河网密布,舟楫往来频繁。
偶尔停车歇脚,在路边的茶寮饭铺,能听到更多关于南方的议论。
有对富庶的向往,也有对“南蛮之地”的隐约轻视,更有对海上风涛、洋人习俗的种种光怪陆离的传闻。
随行的长随和护卫都是北方人,对逐渐潮湿闷热的气候颇感不适,也开始私下嘀咕对南方生活的担忧。
姜淮听着,并不言语,只是默默将一碗驱湿的汤药饮尽。
他也开始留意观察地方吏治民情。途经州县,有时会遇到税吏刁难行商,或是地方豪仆欺压百姓之事。
他并未亮明身份干涉,但都默默记在心里。这与他熟悉的工部事务截然不同,是更直接、更琐碎,也往往更黑暗的民生百态。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他意识到,知府之职,绝非仅仅修好海塘、断清案子那么简单。
它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需要洞察人心幽微,需要在一团乱麻中理出脉络,更需要一种与工部技术理性不同的智慧和韧性。